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标题: 温商“抱团”进军常州靠的是信用 [打印本页]

作者: 好人    时间: 2008-10-14 10:11
标题: 温商“抱团”进军常州靠的是信用
时间:2008-9-25 16:32:05 作者:不详 来源:常州日报 点击数: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东南陶瓷城的创办人张大平在全国各地推销每片2角的温州西洋白瓷砖,当时,正值房地产市场兴起,有房子,肯定要装修,装修离不开陶瓷产品,于是他萌发了到苏南搞陶瓷市场的构想。到苏州、无锡考察,那儿的市场已经有人占领。到了常州,只有清潭路上有几家陶瓷商店,而且大都是温州人办的,生意非常好。俗话说,同行必妒,但清潭路的老乡给予张大平的却是帮助他尽快了解常州市场,出点子、找门路、想办法。东南陶瓷城建成后,他们是第一批进入市场的客户,在起初市场冷落时期,他们给了张大平极大的信心。

  团结的基础是什么?信用!

“一流的人嘴上说了就算,二流的人纸上说了才算,三流的人在牛皮上刻字也不算。”叶漫天说,这是温州人的民谚,他们之间贷款数百万元,只须说一声;次之,往往通过一纸合约表达信义;差劲的人,即使在牛皮上立约,撕不烂、擦不掉,也难以守信。

  在“走遍天下”的过程中,温州人善于利用地缘关系结成彼此信任的社会关系网络,成为温州人在异乡扎根成长的重要因素,也就是他们口中的“抱团上岸”。温州人的社会网络主要由族亲、朋友、乡邻三者编织而成,这为他们的流动和迁移、就业、融资及情感沟通等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屠昌益说:“这一彼此信任的网络对于温州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在生意场上,在这一网络中的人总能得到在他人看来是匪夷所思的支持,而在立足当地的创业过程中,‘第一桶金’的取得往往离不开这种支持。”

  在常州20多年中,屠昌益记不清有多少次出钱助老乡救急,而他自己也曾得到他人的帮助。一次,朋友们在富都商贸聚餐,席间,屠昌益不经意说到想借100万元周转,在常做变压器贸易的温州商人陈友松立即说:“我给你。”100万元第二天就打到屠昌益账上,一张借据都不需要。

  因此,常州市总商会温州商会的章程就有了别具特色的章节。第二章《会员》部分明确:企业会员应“商德商风良好、诚实守法经营、守信用、重信誉……”在某种程度上,四个短语意思有较多重复,商会之所以如此重复,为的是充分强调诚信的重要。秘书长叶漫天说,维护温州人的形象是商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凡是入会的会员,绝对不可以有污点。

  团结还让商会更多关注在常州经商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的会员。据了解,商会会员有常州世贸中心总裁胡昌宁、江苏万都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大平等重量级企业、人物,但60%以上的却是小老板,这些小老板有的仅在市场一角租个摊位一年挣十多万元,有的正处企业发展的瓶颈阶段,不管什么样的困难,只要他们有做强做大的上进心,商会总会帮助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同时,商会还成为温州人排解纠纷的调解员。在常州做生意,温州人难免和本地人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如果大家一时情绪控制不住打架骂街,就伤了感情。商会负责人说,如果我们商会及时出面帮助调解,常州人的第一感觉往往是:“组织出面,慎重、可靠”,彼此一尊重,已将矛盾化解大半。一次,某会员春节回温州之际,在博爱路门市部的商品被盗,商会为会员提供了相关的法律依据,从而使会员和业主方妥善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挽回了经济损失。

  在常做生意,一个项目常常有几个老板,只是老板间绝对不会为了“谁说了算”争天夺地,因为“51%原则”是温州人团结的一大法宝。商会理事长何银丰介绍,股份制是温州人经商、办企业的“潜规则”,不管生意大小,很少一个人独揽,但真正的老板却只有持股51%的那位;其余的投资者只有收益权没有经营权。通讯员 许梅松 记者 钱静华


责任编辑:陈奕奕 【打 印】【关 闭】




欢迎光临 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http://old.langqiao.net/web/)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