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标题:
青街廊桥
[打印本页]
作者:
大笨钟
时间:
2008-3-12 23:09
标题:
青街廊桥
瓯越文物 罗祖雄/文 姜光树/摄
近年泰顺廊桥喜事连连,不禁使我想起廊桥家庭中的一员——睦源桥,它是平阳境内一座历史悠久、富有传奇色彩的古廊桥,曾经红火一时的古装戏曲电视剧《竹外桃花》就在此拍摄。
与现代文明中宏伟的跨海跨江桥梁相比,这座长12米、高4.6米、宽4.4米的桥梁显得小巧玲珑而又构思奇特。它不似江南的拱桥,它有顶有廊还有美人靠,这样既可以保护桥体的木结构不受侵蚀,又可为路人提供遮风挡雨、避暑纳凉的地方。唐人张镞喻之为“长虹饮涧、新月出云”。从古至今,青街人就在廊桥里做点小买卖,逢年过节还要在廊桥上祭祀地方神。
睦源桥系石砌单孔拱桥,石桥身上栽以木柱,承以屋檐、围以木栏,形成一座小巧的风雨桥。桥廊五开间,覆瓦顶分为三段,中高两边低,中间一段为重檐。三段屋檐举折优美,呈现两端微微翘起之形态,飘逸洒脱。
“四面环水,三水汇源,白石望月,玉带盘腰”。这是古人对睦源桥风姿的写照。睦源桥处青街村东北角,跨睦源溪而得名。此地系三溪汇合之口,一溪来自东南的南网山;一溪来自正南的腾垟山;一溪来自西北的睦源岭。三溪汇集桥下,向东北出青街溪,睦源桥也因此成为青街乡通往外界的交通枢纽:过桥往南可达苍南,西去是泰顺,向东走则是平阳县城的方向。当年,桥北首西侧不远处还设有码头,南来北往的货物就是在这里用竹排启运。如今,只有码头的遗迹见证着当年繁忙热闹的景象。随着时代发展,睦源桥交通功能逐渐退化,但它并没有因此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融进了人们的生活。当地村民习惯在茶余饭后三三两两聚集到桥上,看着桥下潺潺流水,呼吸新鲜空气,舒展活动筋骨,百年古桥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之场所。
民间流传的睦源桥逸事趣闻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相传睦源桥南首西侧有株老樟树,枝条对桥横向逸出,掩映着桥上斜飞的檐角。樟树枝干极粗,一些根须挣破泥土,牢牢地纠结在岩石上,苍老却遒劲有力。但不知何故,树的主干空了一个大窟窿。某日,一位过路游子坐在桥上休憩,将吃剩的黄梅子刚好丢在这个大窟窿里,由于樟树上经常有鸟儿停留休憩,久而久之,窟窿里累积了许多鸟粪和土壤,有了阳光、水分、土壤等生存必需要素,梅树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造就了“樟抱梅”奇观,为桥增彩添色,为桥遮挡风风雨雨,也为人们营造了一幅迷人的风景画。只是现在梅树已枯死,传说却依然美丽。
关于睦源桥始建的年岁、筹建的人事、建成后又经历了几许风雨沧桑等,史上记载甚少。据熟悉地方掌故的池云亮先生介绍,随着宋室南渡,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之迁往临安(今杭州),青街亦得益于此,形成一定的人口规模。青街地处山谷地带,与外界沟通交流困难。所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为加强与外界联系,青街古人自然要着意于道路与桥梁建设。
早先它是一座普通木桥。因溪面窄小,古人便用木头往两岸一放并设法固定住,可以通行而不湿鞋就行了,这比造石桥省事多了。经过长年累月的使用和日晒雨淋,木头逐渐腐朽,至于木桥是什么时候毁圮就不得而知了。没了桥,过溪不方便。作为青街旺族池氏家族决定聘人修建睦源桥,也算是做件积善行德的好事。吸取木桥倒塌事件的教训,思前想后觉得还是造一座廊桥最合适。于是在大家介绍下,打算聘请因建造青街李氏二份而出名的老师傅。这位师傅觉得自己徒弟手上功夫已经到家,有意让他露一手,可徒弟怕建不好,坏了师傅名声,不肯答应。老师傅告诉徒弟,你要出名要倒霉都靠这一次,无论怎样,机会难得,去试试吧。于是在老师傅的鼓励下,徒弟担纲睦源桥执墨(即造桥师傅),并借鉴了泰顺廊桥的做法,终于在清道光十一年(1831)五月造好睦源桥。该桥栉风沐雨170多年,依然屹立不倒,历史证明这位徒弟具备真才实干。
睦源桥造型美观,风格独特,被列入世界廊桥名录,1986年被公布列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
无衣
时间:
2008-3-13 12:39
睦源桥边是什么树?
作者:
还傻
时间:
2008-3-13 12:49
精致的造型很似于泰顺的毓文桥呢!
作者:
无衣
时间:
2008-3-13 12:59
还真是像呢
作者:
风情廊桥
时间:
2008-3-14 09:55
青街乡是那里的地方啊!历属苍南还是平阳啊?
欢迎光临 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http://old.langqiao.net/web/)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