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兜,温州统婚俗中女出嫁的必备品。富于地方特色,在中国的婚礼器用上极为少见
花轿
莲瓣式木提篮
木花瓶
方桌
六合儿
帽笼
木酒缸
盒子
化妆盒
方盛
盂盘架
红木翘头案
汤罐
挈莲
八角盒
花几
金秋十月是温州民间婚嫁的黄金时节。秋风沁凉的晚间,不时可听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车来人往的大街上,间或可看到装扮得花枝招展的婚车驶过。在前不久举行的“七艺节”期间,温州博物馆展出的民间工艺精品展中,更有不少展品系婚嫁物品。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温州民间传统的婚嫁习俗。
自西周制《周礼》后,数千年来,凡婚嫁无论议婚步骤或迎娶仪式,都必以“六礼”为基础。所谓的六礼,即:纳(议婚、提亲、说亲);问名(讨年生、问八字);纳吉(小定、过定);纳徵,又称纳币、纳成(大定、行聘、完聘);请期(送日头、送日子、乞日);亲迎(迎亲)。到南宋时,六礼已衍变为“三礼”或“四礼”了。温州的传统婚俗,从媒妁、开合、议聘、小定、大定到迎亲,大致也是沿此礼俗。据民俗学家叶大兵先生考证,温州传统婚俗讲究繁琐的仪式,从开合、议聘到坐筵、回花有17道之多,其程序的繁缛可见当时人们对婚姻的重视。婚姻的六礼,到了纳成与请期,便进入了高潮。纳成在温州叫定亲或大定,一般是在结婚前的一两年内。这期间男方做亲迎的准备,女方做出嫁的准备。请期也叫送日子,即是男方通知女方婚娶的日期。亲迎前的一天男方打发人到女家“催妆”,女家送妆奁到男家“铺房”。催妆是亲迎的信号。铺房有些地方叫“送嫁妆”,即女方所送陪嫁妆奁统称。有家具、箱柜、衣服、被褥、首饰、金银铜锡器皿等等。备“奁仪录”一一开列,合册精装,置于彩亭之上,用人抬,行于送嫁妆的行列之前。而本文所谈到的器用,即是指整个婚礼过程中男女双方组成家庭的各种实物用具,并且又暗含传统婚姻中的买卖余绪,更重要的它是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的载体。
这里所展示的婚俗器用图片均属温州博物馆所收藏。由于收集难度较大,众多的器用阙如,但从择取的少数器用中还是不难发现一些旧日婚俗的奢华气息和无所不至的精细。
说到旧时温州的婚俗器用,一般上了岁数的老人们还会依稀记得“六局”。他们是专门为女方制作陪嫁品的作坊。具体讲就是制嫁衣的裁缝及圆木、方木、油漆师傅和铜匠、锡匠师傅。据叶大兵先生统计,方木类的嫁妆有:衣橱、箱、桌柜、梳妆台、琴凳、扎花椅、大小茶盘等;圆木类的有:花鼓桶、脚盂、尿盘、汤兜、汤梁、拗兜、水桶、饭斗、饭桶及量器构、斗、桶、升等;锡铜器类的有:锡烛台、锡瓶、锡酒壶、铜火盘等。此外还有眠床、八仙桌、果盘、太师椅、宫灯等。在方木与圆木类的匠作中,都极讲究做工精细程度。有的大户人家,把师傅请到家,可不计工时,一张雕花床耗时一年半载做成是常有的事,所以叫“千工床”。从中可折射出当时富裕人家娶媳妇嫁女儿的成本。它的精美小到一件物品的细部,大到有数千构件的一张床。一些繁缛的程序,本身就让婚姻无形中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而其中的象征含义更是层出不穷。什么撒帐、撒谷豆、转席、合卺、泼水、跨火、牵巾、弓箭、镜子、熨斗等等,都有其特定内涵。
这里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鹤兜,它是温州传统婚俗中女儿出嫁的必备品。修长的把手做成鹤颈,器型夸张,极富艺术想象。这种形式在中国的婚礼器用上并不广泛,其中有何含义?有民间传说认为它与王羲之有关。依我个人之见,结婚是礼制社会最重要的生活活动,因为人类的繁衍由夫妻开始。一个任职不长的太守,盖是难以影响一地的婚俗。虽说沈括《梦溪笔谈》里记载江南一带有称鹅为“右军”的。但我认为把鹅兜与王羲之联系在一起仍显牵强。依照六礼的聘礼,雁是最为重要的礼物,五礼中都必须用到雁。它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不失节,不失时;二是嫁娶长幼有序,不相跨越。雁为候鸟,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故雁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根据鹤兜的形状,温州有人认为就是鹅兜。鹤乎?鹅乎?当然可不妨大胆推测:这是雁的一种变形吧?在婚俗器用上,体现了温州人在形式上的变通。类似例子是很多的。
婚姻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神圣的地位,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孟子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器用虽说仅是婚姻形式的一种物化的载体,但由于传统中国大部分社会生活均发轫于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这就必然使器用也多了一层文化内涵。当然礼俗是因时因地而异的,也是社会变迁发展的结果。如今温州的女儿出嫁或许不会再出现鹤兜,而别的替代品又将被赋予新的含义。
既然一种礼俗的长期存在和逐渐消失都有其必然的社会因素,存在即合理,那么重视对这些文物的保护,就体现了我们对生活的记忆和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当前这类文化遗产正慢慢地从现实生活中淡化退出,而拯救一种文化,必先拯救其载体,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