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哥哥呀,上畈下畈紧插秧,妹妹呀,东山西山采茶忙。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 这首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采茶舞曲》不仅浙江乃至全中国人民耳熟能详,自1958年起除被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开播时的“起始曲”和浙江歌舞团、中央歌舞剧院的保留节目及出国节目外,在全世界还有60余种唱片、磁带、CD片发行,1983年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亚太地区风格的优秀教材”。 外界大多以为《采茶舞曲》是吸收了江苏民歌素材,以杭州梅家坞茶农生活为原型创作的,偶然听说这支名曲和泰顺县仕阳乡村还有很深的渊源。年前,我和泰顺电视台的编导、摄像一行专程赴杭拜访已届80高龄的我国著名音乐家、原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曲、《采茶舞曲》的词曲作者周大风教授。周老为我们揭开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 那是1995年初,一次外事活动中,省里有位领导对周大风说:“周总理说杭州山好、水好、茶好、风景好,就是缺少一支脍炙人口的歌曲来赞美。”当时延安时期的老作家陈雪昭也写了一首很长的散文诗,但周大风觉得不适宜作曲而搁浅。 1958年春天,时任浙江越剧二团艺术室主任的周大风和全团50多人奔赴“千年不闻锣鼓响,万年不见戏上台”的泰顺山区巡回演出,清明时节来到了东溪乡。带着创作任务的周大风常常独自一人到乡村去“走马看花”,思考酝酿新的剧本。正是谷雨时分,住在农家,每天与茶农们同采茶,周大风完全融入了生活之中。 插秧季节到了,山村出现了日以继夜的繁忙景象。 茶叶生产“今天是个宝,明天是蓬草”,时节性极强。青叶摘来不炒,次日变黄,会造成浪费。因此炒茶的累得眼出血丝,手掌起肿泡,而这边炒茶需要技术较高的劳动力,那边插秧的人手就不够了,但又要赶在立夏之前插完,于是只好挑灯夜战……沸腾的生活感动着周大风,5月11日晚,他一个通宵写出了反映采茶生产的《采茶舞曲》(词、曲、配器),乐曲采用了越剧音调,融进滩簧叠板“多上一下”的曲式,又吸收了浙东民间器乐曲“四则”的音调作引子,并采用有江南丝竹风格的多声部伴奏,易于被群众接受。第二天,《采茶舞曲》就交给东溪小学排演。小学生们一学就会,随着乐曲欢快的节奏,很自然地手舞足蹈,摹拟采茶动作,边唱边舞到校门外的茶蓬中去,到茶山上采起了新茶…… 我们问周老:是不是可以这么说,泰顺就是《采茶舞曲》的故乡呢?周老微笑着答:“那当然了。”周老说:泰顺高山云雾茶早就很有名了,在明代就已经远销国外,我也知道这几年“香菇寮白毫”、“三杯香”、“承天雪龙”、“仙瑶隐雾”等新品牌,“特级珍眉”还得了世界食品博览会的金奖。是泰顺独特的地理环境成就了茶叶高贵的品质,《采茶舞曲》源自那里也是天就的缘分吧。40多年来,我一直喝的就是泰顺茶啊。 《采茶舞曲》创作成功后,周大风一鼓作气,只用三天时间写成了九场大型越剧《雨前曲》(《采茶舞曲》就是剧中的主题曲)。这个戏反映了粮茶生产中互争劳动力的矛盾;茶叶采摘与炒茶间的矛盾;手工生产与半机械化生产的矛盾及生产战线上传统习惯、传统观念与革新思想的矛盾,以体现整个社会发展的“平衡——不平衡——再不平衡——再平衡……”的哲学思想,还预示了技术革新及机械化生产的科学前景。剧本初稿完成后,剧团就在巡回演出中突击排戏。6月2日晚,《雨前曲》在杭州审查通过;6月至8月上旬在上海、青岛、天津巡回演出;8月中旬,参加“现代剧汇报演出周”在北京剧场、吉祥剧场、长安剧场等处公演近2个月。宣传部周扬副部长观看演出后,即号召首都文艺界人士前来观摹《雨前曲》,并出版了剧本及连环画,《戏剧报》还出了一期专辑,《戏剧论丛》刊登了周大风2万字长文,又录制十余张唱片,各地电台争相播放。 1958年9月11日晚,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在长安剧场观看《雨前曲》后,来到后台与浙江越剧二团的演员谈了一个多小时。他肯定了越剧男女合演的形式,对编演现代剧反映现实生活表示鼓励。周总理说:“《雨前曲》写了生产发展从不平衡到暂时平衡,又不平衡,再平衡……主题很好,有哲理性。只是戏剧性还不够,可再加工。《采茶舞曲》出现多次是好的,曲调有时代气氛,江南地方风味也浓,很清新活泼。”周总理还专门叮嘱周大风:“有两句歌词要改(原词‘插秧插到大天亮,采茶采到月儿上’),插秧不能插到大天亮,这样人家第二天怎么干活啊?采茶也不能采到月儿上,露水茶是不香的。作者缺少生活,建议你到梅家坞再去生活一段时间,把两句词改好,我是要来检查的……” 周老又回忆道,“几年之后,我在梅家坞下生活。一天,突然一辆轿车停在我身边,走下来的是周总理,他指着我说:‘周大风,你果然来了,词改好没有?’ 我说改不出来。总理就说:‘你要写心情,不要写现象。戚秘书,你记下来,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这样改,你看如何?不过只给你参考,你还可再改,改好了重新录音。今天我有外事任务,再见!’周总理日理万机,却这样关心一个普通文艺工作者和一支歌曲,令人感动不已。现在的《采茶舞曲》插秧那两句用的就是周总理修改的新词。”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采茶舞曲》和作者周大风受到批判。起初批判势头并不猛,后因江青说了一句“越剧是六十年代怪现象,是靡靡之音”。于是,造反派把此曲也当成“大毒草”来批判。1971年,毛主席路过杭州,在火车上召见当时的省委书记,点名要看《采茶舞曲》,那位省委书记说是“大毒草”,毛主席说了12个字:“毒在哪里,我看好的,出了新的。”1972年,西哈努克亲王来杭州,也点名要看《采茶舞曲》,周总理指示由群众舞蹈队在外西湖及国宾馆前广场上演出,西哈努克亲王及周总理则在宾馆凉台上拍手击节唱和。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开始,周大风再次被批斗,缘起还是《采茶舞曲》,其中“多快好省来采茶,好换机器好换钢”,被诬是“卖国主义”,实质上是将矛头直指多次赞扬和关心该曲的周恩来总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文革前在唱片、出版物中署名“浙江越剧二团集体创作”的《采茶舞曲》,经多次批判,社会上才知道词曲作者是周大风。 如今,经尽人生风风雨雨的周大风先生过着忙碌而充实的退休生活。他是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艺委会主任,还担任着100多所学校的顾问和名誉校长,经常外出讲学。在家时,每天都要在电脑上写作3000多字的文章。听到泰顺山区人民的生活现在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周老很高兴。他兴致勃勃地提笔写下了自己的心声:“林木之乡、廊桥之乡、茶叶之乡、山歌之乡、采茶舞曲诞生之地。”我们也衷心希望周老在春暖花开、绿茶飘香的季节能够重返《采茶舞曲》的故乡,为泰顺茶文化再添华彩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