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僻处山陬,文物古迹有较好的保存环境。古建筑散布全境,并有古文化遗址12处,宋代窑址30余处。兹将新编《泰顺县志》所载择要辑录如下: 【狮子岗遗址】位于司前村狮子岗顶,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分布面积约1万平方米。采集到的石器标本有石镞、石锛、石斧等磨制器物,陶器标本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灰硬陶为主,并有黑色彩绘和刻划符号陶片发现。(《泰顺县志·文化》) 【玉塔窑址群】位于五里牌乡(今属彭溪镇)玉塔村。为北宋后期至南宋时期窑址群,共10处,其中青瓷窑址3处,青白瓷窑址7处,主要分布于玉塔村东北面的菖莆地、荒田山、四季青、岭头、圆岗子和西北面的石板桥等地。窑形均为长条形龙窑,保存较完整。青瓷窑器物种类有碗、盘、碟、灯盏、罐、壶等。青瓷窑器物有碗、碟、盏、灯盏、罐、器盖、小水盂、壶瓶等。两者相比以青白瓷窑器物较精致,瓷色有青白、黄白和灰白三种。青白瓷的胎壁较薄,胎质细密坚硬,常见腕和盘内饰有卷草或篾状划纹,少量器物和碗外壁饰有莲瓣纹。(《泰顺县志·文化》) 【包氏宗祠】位于泗溪镇玉岩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道光二十年(1847)重修。宗祠分牌楼、外台门、头门、前堂、正厅等部分。其中,牌楼系三间木建筑,通面阔7.24米,进深二间,通进深2.7米,重檐悬山顶,清水脊。正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两次间外金柱上架有一条长8.30米、厚约0.5米的大额梁,梁下雕有凤戏牡丹,中刻八卦,并沿边缘逆时针方向刻有"道光二十七年岁次丁未重修"12字。宗祠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规模宏敞,建造考究。1990年,浙江省文物局拨款,群众配合集资复修。(《泰顺县志·文化》) 【城南文祥塔】位于县城南郊。始建于明代,清嘉庆十七年(1812)倒坍,道光二十三年(1842)重建。1989年经省文物局、县政府拨款和当地群众集资重修。砖木结构,塔高19.7米,六角七层,空心楼阁式,内布6根圆柱,楼梯自中间盘旋而上。腰檐以叠梁法层层递出,转角呈拱状,浮雕、异角兽吻逐层不同,外壁装饰色调以黑白、赭、蓝色为主,绘吉祥如意黑底白线、卷草纹、松、竹、梅、兰等,对角则绘蝙蝠、葵花寿图、回纹图等,葫芦刹顶,造型庄严古朴。(《泰顺县志·文化》) 【溪东桥】俗称溪东桥,在泗溪镇溪东村。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45)重建,1986年重修。桥长41.7米,宽4.86米,高(跨径顶部离水面)10.35米,单孔跨径25.7米。宫殿式,飞檐翘角,中央有重檐阁楼,雄伟美观,是泰顺造型最佳的屋式木拱桥。中国科技史话丛书《桥梁史话》刊载图文,视为全国木拱桥梁之典型。已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顺县志·交通邮电》) 【北涧桥】俗称下桥,在泗溪镇下桥村。清康熙十三年(1647)始建,嘉庆八年(1803)重建,1987年重修。为屋式木拱桥,与东溪桥齐名,一上一下,俗称"姐妹桥"。桥长51.87米,宽5.37米,高(跨径顶部离水面)11.22米,单跨29米。桥屋脊雕有双龙捧珠。八十年代末,天津大学历史系杨道明教授前来考察时,并称东溪桥和北涧桥为"国宝",特题"古建文物"、"民族精粹"二匾。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顺县志·交通邮电》) 【仕水碇步】俗称仕阳碇步,在仕阳镇溪东村。长133米、233齿,石齿宽1.78米,厚0.24米,高0.7米,齿距0.6米。每齿由上高下低两级砌成,高级用白色花岗岩,低级用青石。初时碇步址在下游约300米处,有360齿,弯形,被洪水冲毁,创建年代失详。现碇步为清嘉庆二十年(1820)重建。实为石砌堤桥梁,《桥梁史话》视其为"原始桥的雏形"。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顺县志·交通邮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