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网首页 | 精彩选读| 游记攻略 | 消息参考 | 廊桥寻梦 | 乡土中国 | 世界遗产 | 摄影图库 | 廊桥论坛 | 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 |

专题栏目
个人文集
翁卿仑涛岩草中英
燕海林邱小谊陈豹文
朱九澄薛爱美夏兆平
翁晓彬夏良贤徐克文
吴玄杨立成龚崎现
苏康宝高启新张黎华
陈圣格薛一泉
热门文章
固顶文章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履约报告
固顶文章泰顺:以廊桥修复精神 助推新发展
固顶文章国宝重生!温州泰顺受损古廊桥之
固顶文章季海波入围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
固顶文章2017温州十件文化大事评选,快来
固顶文章福建寿宁获评“中国木拱廊桥文化
固顶文章看,被冲毁的国宝廊桥是这样一步
固顶文章泰顺三座国保廊桥修复工程顺利通
固顶文章【廊桥人物】季海波:非遗保护要
固顶文章烟雨廊桥,点滴皆做相思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廊桥网 >> 精彩选读 >> 乡土中国 >> 乡土泰顺 >> 泰顺古民居 >> 正文
包宅古村落
作者:薛一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8541 更新时间:2005/5/31 22:54:44【字体:
 
    包宅古村落位于新浦乡,与另外一个保存完整的古村落——吴宅村相毗连。在古时,包宅村和吴宅村同属“库村”,始建于晚唐。千年来,包、吴两大家族创造了深厚的家族文化,遗留下丰富的人文古迹:“老翁尖下瑞峰前,旗鼓排衙在两边。锦绣谷旁三友洞,书斋坪畔百花岩。世英门建楼门石,清阴井开水井壇。闸有将军捍水口,库村奕代毓文贤。”包宅村始祖始祖包全,生于唐天宝六年(747),唐贞元元年(785)进士,贞元二十一年(805)任福州长溪知县。包全于唐元和六年(811),“沿剡水,跨天台,历东瓯,爱其山水之胜,风物之美,气候温暖……自安固西江溯流而上,盘桓深入,溪水潺湲,林峦峭耸,舸牵既穷,乃弃舟登岸而入……”见其地适于安居乐业,“遂伐木之佳者以为庐,锄活阪以为园,瀹清泉以为池,种芝术、兰芷,委此而终老……”
    一、村落建筑
    包宅村至今仍完好保存着村落布局和大量乡土建筑,纵横幽长的巷道,淙淙流淌的沟渠,素木蛮石建造的民居向我们道出古人规划村庄、营构建筑的人文思想和文化意蕴。
    包宅村有一座完全用石构的建筑——世英门。古代的行政区划制度中,有二十五家为一闾的划定,世英门其实相当于闾门。古时的包宅村周围兼为山林,为防猛兽,遂建石筑门楼以保安全。世英门又名石门楼,为明代族人包元凤主持兴建,这在宗谱里亦有记载:“明元凤公倡建里门,厥名世英,意欲世济其美,而为门闾之光,宠与其制,门之上下左右俱以石为之,欲其久也……”世英门除主体为石构外,门前还有上马石、下马石、坐凳等石质附件,上马石上雕有许多富有时代风格的镌刻。
    步入世英门,为一道幽长的巷道,巷之右边即为吴宅吴氏人家的住居。墙体或用泥土夯筑,或用天然卵石砌筑,墙边植有花草或劲竹数竿,折射出古代居住建筑的亲切感和主人的情趣。
    包宅村现存民居建筑主要有衣德堂、食德堂、恒德堂、外翰第等,有堂号的居居建筑在我县非常少见。堂号的命名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有明显的姓氏特征的堂号,二是没有明显姓氏特征的堂号,两者之中以有姓氏特征的堂号为众。拥有明显姓氏特征的堂号往往根据先人郡望、德望、操行、功业、科第、字号、著述、居住地等来命名,以示家世显赫,或藉以弘扬祖德,启裕后人。没有明显姓氏特征的堂号主要取材于吉利、祥瑞之语和前人的佳句,也有的取义于体现封建伦理纲常、训勉后人积极向上的词语,如敦本堂等。
    包宅民居的堂号一般刻匾悬挂在厅堂太师壁上。堂号就是家族支派的代称,族人往往也在日常生产用具上写上堂号作为标记。衣德堂等民居兼为三合院式,庭院外设门楼,后院有花圃,并在围墙处设有小门楼一座,从后院花圃通往房后的山林。食德堂与恒德堂相邻,厅堂里至今仍悬挂着堂号匾额,檐廊月梁上用卷草龙等吉祥物的形体雕刻“福、禄”等字。
    包宅村的民居建筑虽然规模不甚大,而且做工也不是很精致。它的特征在于,构造虽简单但显自然,规模虽不宏观,但显实用。而且布置融洽,与自然环境非常贴切,院内花木扶蔬,房后林木葱笼,颇具桃源意境。
    二、锦绣谷与三友洞
    距包宅村不远处风光秀美的山林中,有两处宋代摩岩题刻,“锦绣谷”和“三友洞”,字体古拙可爱,苍劲有力。据清光绪泰顺《分疆录》载:“崖(三友洞之崖)下旧有书室,为宋进士吴驲、吴泰和、包湉讲学处。”“梅竹散植,古松旁挺。君取岁寒三友之义,曰“三友洞”。集宾友徜徉其间,或憩石上,或坐洞中。围棋者丁丁然,鸣琴者嘤嘤然……”《绵绣谷记》。林梦禾《赠“锦绣谷”》诗云:“山上山更好,岩间岩尤奇。就中拈掇出,遂意慢题诗。松竹压檐低,闲云度短篱。山僧嫌寂寞,谁道子真宜。”
    三友中的包湉即为包宅村人,字公济,号紫崖,“学问博洽,尤善古文,嘉定丙子举漕举类试科,任宜新差官永州州学教授,文章政事蔚为时望,及归与外兄弟吴驲等娱情山水,吟咏日富”。包湉《咏绵绣谷》诗:“恍然天地外,浑似画图间。泉响岩为应,风柔云较闲。小开三遗径,高上一层山。诗量雄于酒,赓题病已删。”“三友”之一吴泰和的《三友洞感怀》:“不是桃源路可通,霞蒸洞口满川红。看山只有苍颜客,避世更无白发翁。明月影移栖风竹,百云阴锁卧龙松。岁寒三径人何在?只有孤梅寄朔风。”
    清代包宅族人包涵也作有《偕同人游锦绣谷》诗:“登高心怯上危峰,深谷清幽不负侬。一幅苍岩秋水抱,半林疏树白云封。名山声价归文苑,佳会风流付酒盅。薄醉都忘归去晚,夕阳一路野香浓。”
    除以上这些诗作以外,还有大量吟赋“锦绣谷”与“三友洞”的诗文。在县内极少另有一处名胜会有如此多的题咏诗文。由此可见,当时库村文风的兴盛和锦绣谷风景的佳美。
    三、公共建筑
    “唐时海内盖无合祀之堂,往往舍田立寺,藉佛教以敦荐其祖先,至宋时例有祠堂之设。”(《包氏宗谱·重建大宗祠叙》)唐时因无设合祀之堂,库村包、吴两大家族兼在村庄附近的广度寺(始建于后唐)内设堂祭祀先祖。宋淳祐年间包湉集捐田租改建一祠,后毁。明隆庆年间族人重建, 又毁。清朝嘉庆年间族人建正堂,道光年间族人再次鸠工庀材,仿明式重建。包氏家族聚族而居,共建有大宗祠,但日久“亦多不分昭穆,世久族繁,栗主鳞叠,几无伦次”,(《包氏宗谱·新建小宗祠记》)于是家族决定分派自立小宗祠祭祀。包氏的大小宗祠现今均已不存,只留有部分石构件散置村中。
    社学为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学校。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颁令各路五十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选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明代社学创立于洪武八年(1375)。弘治十七年(1504),令各府、州、县兼立社学,招收十五岁以下民间儿童入学。教育内容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清初令各直省的府、州、县置社学,每乡置社学—所,选择“文行优者充社师,兔其差徭,量给廪饩”,近乡子弟凡十二岁以上者可入学肄业。“库村包氏,自其始祖全公辟址以来,止有家塾,以训宗姓子弟。”(《库村社学记》)包氏第二十世孙包朝珉,捐资在村内建设学,令族人及异姓子弟均沾教养之泽。
    包宅村外翰第前原立有一座节孝坊,标榜之人为包涵的母亲,其二十一岁嫁到包家,三个月后夫丧,不思改嫁,立志守节,后官府为之立节孝坊。牌坊前原来一堵墙,墙上有一块石碑,上书“千秋”两字,为清邑人林鹗题。古时为夫守节,上尽孝道,下抚孤儿的事例非常多,从中既可看出古时女子守节尽孝抚孤的精神,也可窥见封建社会丧夫妇女境遇之一斑:“君不见松与柏,凌霜傲雪常青青;又不见金与石,含坚蓄锐无摧倾。贤哉吴氏秉高节,松柏金石比坚贞。忆昔配作良家室,拟与良人同胶漆。两心誓学双鸳鸯,一旦风波顿相失。丈夫一去不复归,妾身独立将谁依。子生三年未夺乳,坐啼行哭牵人衣。抚儿忆夫心断绝,怅望天涯泪成血。飞泪纷纷有时尽,妾心抱憾何由彻。二八年来子长成,新愁旧恨粗能平……”(《包氏族谱·节妇吟》)
    四、后唐墓葬
    包全生于唐天宝六年(747),卒唐开成二年(837),享寿九十一岁。包全墓初葬郭公坳,后唐同光元年(923)改葬瑞峰山广度寺方丈田后,“其地八山拱照,四面迥环,水口金霜玉印,南有天马山马跡,北有贵人峰,状似莲花,名曰瑞峰,可依子孙,可显后世。”(《卓小洋瑞峰山全公墓志》)墓葬建筑主体呈半圆形,墓壁等均用菱形青砖砌筑。墓葬型制与构造虽然简单,但保存了后唐时期的墓葬风格,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
    五、百年老街
    包宅村前有一条兴盛于清末民初的百年老街。当年老街的主要店铺有南北百货店、中药材店和布店等,货物主要来源于瑞安等地,通过水路进山。这条老街曾一度成为新山以及周边乡村的集贸重地。百年老街如今虽已失去往昔的喧嚣,但我们透过诸如“宝龄堂自运各省药材”、“包聚泰号”、“…运自南北杂货”等店号仍可忆想到历史往事。
    六、家族字辈
    字辈,也称行第、行辈、班辈、字派、班派、派语等,泰顺俗称排行。家族中同辈人为了体现宗族关系,通常在起名时需找一个共同用字,不同辈分的共同用字排列起来就形成了这个家族用以标明世系次第的字辈。
    “排行原为族聚而设,相逢呼唤之间便知尊卑”(《包氏族谱》)包氏家族的行第为:“文元一应,君奇士正,兆天起圣,立国长发,其祥邦家,繁荣昌盛,百世奕芳”。这些字辈兼由吉利的单字组成,连接起来后,琅琅上口,而且带有含义,体现家族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对子孙的殷切期望。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三川一泉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2000~2005 Langqi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廊桥网LANGQIAO.NET 版权所有!

    本站实名/通用网址:廊桥;手机支持: ;:QQ热线: .E-MAIL(MSN):

    中国廊桥保护与宣传公益网站 浙ICP备05018309号

    温馨提示:按Shift键同时点击页面上链接,即可在新窗口中打开链接内容;强烈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显示器1024*768分辨率为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