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新山和南浦还是独立的两个乡,以一条漈水即瀑布为界,漈水之上为新山,俗称漈头,漈水之下为南浦俗称漈下。那时公路尚未建造,二乡要步行登上漈水南面高山经坡头村后才能前往筱村。
这漈水南面的山应该就是当年唐末大诗人罗隐所说的南山吧。乾宁三年(896)唐谏议大夫为躲避董昌之乱,从老家山阴(今绍兴)不远千里而隐居于现在的漈头村。钱塘王钱鏐有意起用吴畦辅政,便派罗隐于天复四年(904)二月前往说服吴畦出山。罗隐奉命历尽千山万水才到达漈头。但吴畦并没有给罗隐面子,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对家人交代了接待事宜之后便只身到南山(据格子考证应该是今筱村一带)“访友”去了。罗隐碰了钉子,在吴畦家住了一夜,便却犟起牛脾气南山寻找吴畦。吴畦当然是找不着的,罗隐回家后却将寻找吴畦的过程详细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遗存至今的《罗江东游记》。
格子在此考来考去的,无非是要说明一点,那就是唐末大诗人罗隐真的来过漈头,而且新浦大桥南边那条通往坡头村和筱村的古道可能就是当年他老人家走过的路。
好了,废话不说。
八点五分,太阳已经升的老高,格子和温州大虾孝忠跟着一群水牛和牧人 的后面,开始登上南山古道的石阶。一段陡坡后,两人先牛群一步上道一个高坡平地。喘气之间,抬头南望,一幅黄色风景画挂在了眼前。高坡的南面是两道山梁,山梁上目及之处皆为狭小梯田,田磡缘地形而砌,层层而上,渐渐没于无际的尘烟之中。田磡上满是枯黄的野草,连同密密麻麻的稻茬,成了一个黄色的背景。古道从东面山梁呈“S”型逐步往上绕到西面的山梁上,四棵各自相隔五六十米的红枫就点缀于“S”的关键部位上,显得舒缓而不稀疏。这样,这四棵红枫就是黄色背景中的点睛之物了,尽头的木构古亭给这幅风景画增加了些许人文的气氛。
牧人和牛群缓缓地上来了。这背景,安上牧人和水牛确实绝配了。孝忠在古道的上方,格子在下方,各自拉开了阵势,只等牛群和牧人进入“圈套”。第一棵红枫树下,两棵红枫树之间的道上,第三棵红枫树下……不同的角度非常的景。10分钟后,等牛群上到第三棵红枫树下时,一牧人扬着鞭子,吆喝着八只白山羊上来了!俩人又是一阵狂喜……这时格子没有忘了孙兵和老妙他们,一个电话打了过去:半分钟都不能耽搁,快点!呵呵,又十分钟过后,等羊群也上道第三棵红枫树下时,一老婆婆竟也赶着大小四口水牛急匆匆上来,手里拿着的三米多长的超常牧牛鞭,嘴里嗬嗬个不停。
看来,这古道人不多见,牛羊可不少,既然人不走了,让道给动物又何妨呢?格子带着收获的微笑,独自沿着古道缓步前行,不多久便上道山腰上,回头北望,只见沟壑深深,苍茫一片,对面白云山腰的村落星星点点,炊烟袅袅。格子一边走一边想起罗隐来了。罗隐真的顺着这条道前往所谓的“南山”的吗?当时有这条古道吗?当时的情景又如何呢?格子想不真切,回家后查阅了《罗江东游记》。游记在写到前往南山时这样描写所见景物:“次日,觅径趋南山。历层岗,逶迤而登,长松夹道,风涛满耳,如在舟中。至巅,回瞰来径,云壑弥漫,深不见底;南望蛇径入林,林木阴森,连亘蔽天。余曰:‘此藏狼窟也。’”格子发现罗隐描写的景物与当时格子所见情景惊人的相似,于是确定当年老罗路经此道当属不假。
八点四十五分,格子下山到了第二棵红枫树下。嘿!一位老大娘竟赶着一堆鸭子上来了。格子只听说赶鸭下水,没见过赶鸭子上山的,看来又得长见识了。
八点五十五分,众人收拾行头下山,格子留恋此景,还傻站着。
五十八分,众人快步返回,接着一阵清脆的叮当声响起。没等格子反应过来,一大群黄山羊已经列队摩肩接踵地上到了高坡。赫赫,前后有二十多米!温州驴兴高采烈,对牧羊的妇人导演了又导演。摄了一气后,还不满足,说要是羊头朝着镜头就好咯!于是其中一摄友对着百米之外的牧人扔出颇具诱惑的话来:大……妹……子,将……羊……赶……回……来,给……你……钱……可惜黄羊不争气,怎么也不走回头路,令大妹子失望地回话:我……回……不……来……了……,羊……不……听……话……
一会儿,三四个牧人陆续下山,牛羊就留在了山上……
一会儿,三四位宁波驴耷拉着脑袋傻傻地上来了……
(全文结束)
进入论坛查看更多精彩图文及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