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网首页 | 精彩选读| 游记攻略 | 消息参考 | 廊桥寻梦 | 乡土中国 | 世界遗产 | 摄影图库 | 廊桥论坛 | 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 |

专题栏目
个人文集
翁卿仑涛岩草中英
燕海林邱小谊陈豹文
朱九澄薛爱美夏兆平
翁晓彬夏良贤徐克文
吴玄杨立成龚崎现
苏康宝高启新张黎华
陈圣格薛一泉
热门文章
固顶文章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履约报告
固顶文章泰顺:以廊桥修复精神 助推新发展
固顶文章国宝重生!温州泰顺受损古廊桥之
固顶文章季海波入围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
固顶文章2017温州十件文化大事评选,快来
固顶文章福建寿宁获评“中国木拱廊桥文化
固顶文章看,被冲毁的国宝廊桥是这样一步
固顶文章泰顺三座国保廊桥修复工程顺利通
固顶文章【廊桥人物】季海波:非遗保护要
固顶文章烟雨廊桥,点滴皆做相思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廊桥网 >> 精彩选读 >> 游记攻略 >> 其他游记 >> 正文
漫记蜂墙石
作者:陈圣格 文章来源:廊桥网 点击数:3886 更新时间:2003/12/31 21:53:42【字体:
 
在一亿多年前恐龙活跃的年代,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古泰顺百丈一带受挤压发生断裂、沉降,成为断陷盆地,盆地中有活火山喷发并沉积了泥砂质岩石,几千万年之后,盆地扩大并沉积了一套厚层紫红色砾岩、砂岩。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古百丈盆地地壳上升。此时,已固结成红色沉积岩的地层逐渐隆升,在隆升过程中,坚硬至密的砂岩、砂砾岩受到高强度的挤压,在岩石内部垂直方向产生了一个呈倒“U”形的大裂隙,大裂缝总长度达三百多米,垂直高度一百多米。这块红色沉积岩被抬升裸露出地表后,河流、雨水则趁虚而入,沿着岩石早期形成的垂直裂隙不断侵蚀、下切、冲刷,终于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南边将近半块沉积岩承受不了巨大的膨胀力,沿倒“U”形裂缝轰然倒地。沉积岩倒地后分解成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石块,大石块冲力大,一直滚到河床边,形成了今天飞云江上游小夔门峡河岸边被河水冲刷得圆溜溜的巨大鹅卵石;小一点的石块或更小的石块留在斜坡的中部或上部,形成了今天从悬崖到河床一段整齐的大斜坡。例外的是几块巨石在倒地的瞬间,深深的插入地里,失去了下冲的惯性,这就是今天在半山腰看到的几块巨石。另外北部半个沉积岩在沉积岩分崩离析后,岿然不动,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倒“U”形绝壁,似一把巨大的靠背椅。这把靠背椅的“靠背”面的绝壁最为凶险,东侧“扶手”面次之,较“靠背”面低矮,西侧“扶手”面次次之,陡峭悬崖上生长着大片的灌木林。沉积岩离析后留下的石壁为粉红色,远观则近白色,于是当地人称白岩。白岩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不断接受风化而剥落细石片,日晒雨淋将剥落的表面变成了暗红色,而新剥落地方则露出粉红来,雨季时,几百条水流按千百年来固定的路径流经崖面,年长月久形成了无数条深色流痕,偶尔有几片因深凹而雨水不经流的地方则保留本色,这样就形成了今天看到的崖面上布满深色垂直条纹和粉红色疙瘩的情景。后来有一个文人路过白岩,觉得这斑斑点点更像蜂窝,于是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蜂墙石。

    这块位于飞云江上游司前至百丈河段中部北岸高山的蜂墙石,自古以来因为地处偏远、人迹罕至而无人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有一首曾经流行司前和百丈一带的古歌谣这样描写蜂墙石:

    蜂墙不见蜂来采,船纲何曾打得开。
    馒头石面清如镜,不是樵歌切莫来。

    蜂墙石东西两面的“扶手”悬崖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风,保证了大斜面的相对宁静和安全。几百万年过后,四季风带来的尘土慢慢将乱石堆的隙缝填满,加上岩石本身的风化土,这里成了一片不算肥沃的山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飞鸟衔来芦苇、藤蔓和灌木的种子,将这一片斜坡孕育成生机勃勃的场所。于是麋鹿来了,山麂来了,猫狸来了,五步蛇来了,老虎和豹也来了,这里成了动物的乐园。很久很久之后,这里终于出现了人的影子。不知是那个朝代了,一位厌倦了世间繁华的高人抑或是刚刚逃离枷锁身无分文的下人来到了这里,一把火将悬崖底下的荆棘化为灰烬,然后以岩芒为瓦,盖了一座不起眼的起居房子,接着用碎石细心地将山坡圈成一小丘一小丘梯形山园,在春雨来临之前撒上萝卜和黍的种子。山中缺水,他又在居室的不远处挖了一个小池塘,用来积累山雨。在吃喝睡问题都解决了之后,他想到应该祭祭神,于是又用三爿石片撑起了一个再简陋不过的神龛,在神龛前点燃了几根充当炉香的竹篾。至此他完成了一种被称为“种山”的生活的所有准备工作。

    这位高人或下人在山中度过了多少时光?我们无法了解,只知道在他之后,大概距今两百多年前,有一陈姓两兄弟在斜坡的右下方盖起了还算体面的木屋。木屋的后面是一大片五节芒,五节芒是冬令黄牛的最佳实物,两兄弟利用天然优势养了许多的黄牛。陈氏兄弟还在木屋的前面引种了成为乌竹的植物。乌竹大小与黄竹相仿,但叶子和生态习性与毛竹接近,其笋清香而不涩,是名贵的时令山珍。春天时节,当人们吃腻了苦涩的毛竹笋后,乌笋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口味。由于自身的努力和大自然的恩赐,兄弟俩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不久各自娶进了漂亮的媳妇。本来,这里会与其他大多数血缘村落一样充满人气,但是一种他们原初没有考虑到问题迫使他们再迁他处。原因很简单,兄弟两结婚多年没有生下一儿半子。

    对于这些令人神往的人或事,我总是多加留意。我问了附近村落的一些老人,他们也听说过很早以前有人在白岩底下种过山,后来有兄弟俩搬到那边住,再后来因为附近白岩太多导致人丁不旺而迁居他处。兄弟俩是他们爷爷的爷爷同时代人。老人们又说,白岩绝壁的底下有一片沙滩,绝壁的附近还有一个系船用的牛鼻子,在那里老人的前辈还曾经拣到过烂索头哩。

    蜂墙石的奇异和人文的神秘,还有沙滩、牛鼻子、烂索头,加上这一带又是我少年砍过柴偷过笋的地方,因此长期以来白岩总在牵挂着我。于是在冬天最冷的那一天,约了对此同样抱有巨大好奇心的黑白友,手拿砍刀和相机,开始了自以为是探险的一天。

    上个世纪末珊溪水库竣工蓄水后,当年汹涌澎湃的小夔门峡业已沉寂在平静的湖水底下,大斜坡也拦腰造出一条通往峰门乡的低等级公路。从罗阳驱车不到半小时就到了大斜坡正中的公路上,下方是安静的湖面,抬头仰望,前方是巨大的绝壁,阳光照射到绝壁上,发出红色的光芒。东面悬崖还在阳光的背面,显得有些阴森。公路后磡及坡面上一律是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粉红色石头,石缝里生长的藤蔓和荆棘是天然的屏障,想上山谈何容易!

    正在为如何上山感到困惑时,我在靠近东面“扶手”绝壁的芦苇丛中发现了一条不起眼但富有人气的小道。黑白友对此意外的发现发出了欢呼声。这时我想起“不是樵歌切莫来”这句古谣来,古谣之意是蜂墙石是樵夫劳作的地方,除此之外的闲人是无法攀登的。既然如此,那么这条小道应该是樵夫伐木之道了。这样一想,登山的劲头就来了。果然不出我们所料,我们在之后沿着东面“ 扶手”绝壁底部边缘登山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

    九点三十五开始登山。不到十分钟,我们就到了东面“扶手”绝壁末端下方一个比较开阔的地带。在这里,发现了一块长方形的石块,石面平整光滑,像双人床。从绝壁根部往上十多米的崖壁上布满了爬山虎之类的藤本植物,像篱笆。一片相对独立的崖壁上均匀地长着淡绿色的苔藓,像瀑布。黑白友情意滚滚地对我说:“格格,我们将这里命名为情人谷吧,初名权归我了。”还要告诉大家的是,在情人谷的外侧,我们发现了一处宽约一米、高约半米的人为堆砌的古老的片石磡,石磡中长着一棵不知名的老藤。这一信息和接下来看到的大量人文痕迹提示我们,很早以前这里有人生活过!

    从情人谷出来,迎面的是斜面上一块一分为三的巨石,巨石棱角分明,上面长满了矮小的耐旱灌木丛。想象当年沉积岩分崩离析之时,这块巨石从中分析出来后,一头栽在斜面上,其场面是何等的壮观!黑白友坚持要登上巨石,说是要找牛鼻子和烂索头,但就是拿近在咫尺的巨石毫无对策,原因不在乎攀登难度,而在于越不过只有十多米宽的荆棘丛!

    往上,继续沿着樵夫之道攀登,穿过一片陡峭的毛竹林,就到了“扶手”和“靠背”的交接处,这时时间是十点十五分。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发现了两种奇特的植物。一种是蕨类植物,高达两米有余,顶部扇形,躯干一通到底,有笔杆大小,表面光滑得很,有点像平常的大骨莨苡,根部长着一大块毛茸茸的东西。黑白友见识多,竟然说这种毛茸茸的东西是止血的良药,并当场采了两块。另一种植物是满身长着筷尖大小的刺儿,藤本类,黑白友说就是赫赫有名的降龙鞭,龙被降龙鞭索缚之后,越用力挣脱,刺儿扎身就越深,龙只有降伏的份儿了。接着黑白友向我娓娓道出了杨宗保为伯父杨五郎采伐降龙鞭的故事。说是当年杨五郎力大无穷,其斧头柄非普通木材所能承受,惟有降龙鞭可以担当,可当年只有穆瓜寨里有两棵像样的降龙鞭,但是穆瓜寨的主人是英武难敌的穆桂英!杨宗保年轻气盛,大腿一拍说,我去取来就是。杨宗保哪是穆桂英的对手,两下半就成了穆桂英的俘虏。杨宗保等待羞辱,但是不可一世的穆桂英却爱上了年轻勇武的杨宗保,并强迫杨宗保与其成婚。新婚之夜,穆桂英为杨宗保送上了一根珍贵的降龙鞭……故事很优美,令我对身边其貌不扬的降龙鞭产生了尊重之情,遗憾的是身边的降龙鞭太小了,不足充当斧头之柄,不然砍下一根,摆弄在床头边不也十分的情趣吗?

    从“扶手”和“靠背”交界处往西的小道与“靠背”面绝壁平行,二者相距十米左右。小道淹没在枯枝和藤蔓之下,需弯腰才能前行。路边有新砍伐的痕迹,料想也是今年秋天的事了。小道上下稍微值钱的乔木已被樵夫挑伐,留下来的大都是一些灌木和藤本植物,仔细辨别,能叫出名儿的有夹竹桃、黄杞、野含笑、山丁娇、白栎、乌药、盐肤木、金合欢、降龙鞭、野葛、鸡矢藤、金银花、宽叶兰等。小道上满是枯枝和焦黄的枯叶,踩在上面,松松软软的,发出细碎而好听的声音。这时如果细心探看,会在脚下发现一些黝黑的洞穴和附近一堆堆黄豆大小的黑色粪便,这显然是本地一种山老鼠活动的证据。山老鼠体型硕大,柔嫩味鲜,当年很多樵夫上山时都带有猎枪,偶尔有碰到枪口上的,意味着当天晚餐可以美食一顿了。可惜我们没有带上猎枪,可是即使有猎枪,在这隆冬最的日子里,山老鼠会溜出洞穴晒太阳吗?脚下依旧是斑斑点点的阳光,未名的野鸟在远处唧啾,撕开头顶的藤蔓,可看见蓝天和似乎摇摇欲坠的悬崖绝壁。就在这时,一种似有似无的幽香钻进鼻孔,说不出的温馨!黑白友手提砍刀,屏住呼吸,四处巡视,时不时摘下树叶或片下树皮放到鼻子底下。我说,这香味小时候砍柴时经常碰到,什么香?“菖香!”黑白友说,“是一种非常珍稀的香料。”事后我和黑白友感到本次探险最遗憾的是没有找到菖香并带回家!

    在接近悬崖底中部地带,小道越来越窄,需细心辨别才能分清是小道还是被樵夫钻空的荆棘丛。刚才在情人谷发现的古石磡渐渐的多了起来,短的一两米,长的五六米,高度一律是一米左右。石磡上方是一垄窄小的黑土,长时间不耕种了,硬硬的。这样的山园上下左右都是,构成“具体而微”的梯田。山园很肥沃,上面长满了宽叶兰和满身是刺儿的藤条,是藤本植物的乐园。

    假如刚才发现的山梯田令我们激动不已的话,那么在悬崖底中部荆棘丛中发现的水塘、神龛和住房基址就叫人目瞪口呆了,我们确信,这里就是那位高人或下人生活起居的所在。水塘不大,只有两个平方左右,锅形,里头杂草丛生,没有丝毫水的痕迹。后来我们考察了蜂墙石的地形,蜂墙石是周围的最高峰,顶部没有水源,因此悬崖底下没有常年不绝的山泉,大雨天经绝壁而下的雨水可能是惟一的水的来源,看来这口锅形水塘就是用来拦截雨水用的。水塘西面十多米外的地方有一块塔状巨石,周围和顶部布满了荆棘,将太阳光挡在外面,我们发现的神龛就位于巨石的脚下。说是神龛是夸张了些,其实是先在巨石脚下用石块垫成一个小平台,然后靠着巨石在东西两侧竖起两张片石,再在两张片石顶部覆盖上第三张片石,这样三面相对封闭一面开放的祭神台就算完工了。现今这样的神龛泰顺的各乡村都有,有的依巨石而企,有的靠大树而立。至于祭祀的是什么神灵,真是很难说的清楚,大帝爷、地主爷、陈十四、汤夫人、林夫人、猎神七五相公、黄乞佬等等都是祭祀的对象,一般来说,泰顺祭祀神灵的活动非常随意,站在神龛前虔诚地下拜就行,至于你拜的是什么神无关要紧,心诚是第一的。发现了水塘和神龛后,我们进一步确信,附近肯定有住房的基址。果然,我们又在神龛西侧五六米灌木和古藤交互密布的地方发现了宅基遗址。遗址规模不大,只有十多个平方,但是供一两个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人来讲也比较宽敞了。一米多高的石墙保留的非常完整,石罅内缠满了藤木的根须,牢牢地将石墙捆成了一个整体。没有瓦的遗迹,当时可能是简易的草棚,看来这位“种山”人生活是非常清苦的。遗址北侧上方就是蜂墙石正中悬崖绝壁的底下,底部往内凹进,形成一个挡风避雨的好去处,在那儿我们没有发现所谓的沙滩,只有一片不大的沙质泥地。在泥地靠近崖脚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我们发现了几块掩埋于沙泥之中的青黄色的磁片,是“种山”人留下的?还是某个樵夫留下的?我们没有考证的办法。为了保持原状,我们将磁片埋回原处。抬头仰望,绝壁直上云霄,几只黑色的山鹰在悬崖腰部展翅盘旋,一切显得静悄悄。这时时针指向了十二点,黑白友拿出压缩饼干,我拿出矿泉水和袋装鸡翅,在悬崖底下用起了午餐。

    这次所谓的探险活动没有发现牛鼻子和烂索头,黑白友对此耿耿于怀。因为路险多阻,也没有拜访陈氏兄弟的故居遗址,但是从远处看到了那一片深冬里变得土黄的五节芦丛,芦苇旁边原来常年葱绿的乌竹被急功近利的山民砍伐殆尽,露出了焦红的乱石。下午三点左右,我们慢腾腾地从绝壁底下按远路返回,过了峰门大桥,踏上百丈至司前的古道上。在不经意的回头瞬间,发现午后柔弱的阳光正好照射到蜂墙石过河对面的棋盘岩上,金黄发亮。突然记起一个传说:一樵夫伐木棋盘岩,见二老不语而棋,樵夫因倚柯观之。俄顷,二老曰:“其归!”承声而去,斧柯摧然烂尽。既归,樵夫去家已数十年,亲情凋落,无复向时比矣。

    这种大同小异的古老传说各地都有,其实质在赞美如仙境般的家乡之外,还抒发了人事无常万般皆空的情绪。唐朝孟郊还为此写了一首诗,我想拿来当作本文的结尾:

    仙界一日内,人间千岁穷。
    双棋未编局,万般皆为空。
    樵客问归路,斧柯烂从风。
    唯余石桥在,独自凌丹虹。


更多图片、查看评论》》》

文章录入:还傻    责任编辑:还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2000~2005 Langqi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廊桥网LANGQIAO.NET 版权所有!

    本站实名/通用网址:廊桥;手机支持: ;:QQ热线: .E-MAIL(MSN):

    中国廊桥保护与宣传公益网站 浙ICP备05018309号

    温馨提示:按Shift键同时点击页面上链接,即可在新窗口中打开链接内容;强烈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显示器1024*768分辨率为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