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节造廊桥
泰顺县文兴廊桥始建于清咸丰7年(公元一八五七年),是至今仍具通行功能的少数廊桥之一。这座廊桥之所以历经百年风雨仍完好如初,是因为桥头有护桥人家代代在此守护。在冬去春来时节,我们走近这户护桥人家,阅读他们在贫寒的生活中承载文化的沉重—— 晚清时节造廊桥 文兴桥坐落在筱村镇村尾村,是一座横跨玉溪的廊桥,有40余米长。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冬日,我们跨上这座如今已是闻名遐迩的廊桥时,只见这座建于百余年前的桥梁不仅完好如初,而且干爽如新,不时有行人从桥上经过或歇脚。不巧的是现任护桥人蓝振城一家人可能都外出办事,一时找不着人影。
筱村镇的吴宏孝老人的爷爷是兴建文兴桥的头人之一。据老人介绍,在清咸丰年间,筱村附近的群众开始商量造桥事宜,并推举当地的24户大户人家的当家人为头人。由他们带头多出资,并向村民筹资。
咸丰7年,颇具规模的文兴桥造好后,头人们又觉得,这座廊桥若听任自然,无人管理,那么风雨无时,水火无情,不久便会破败。不如当初就谋划个长久之计。
经大伙商议,他们又定下了两件事:一是每个头人捐出6分田,每年轮流由两名头人去收取田租,以做一年一度的九月九聚会办酒席之用。聚会那天,头人们要到文兴廊桥会面,仔细查看文兴廊桥,以发现是否有需要修理的地方。若是小修,由头人们凑分子操办;若遇大修,则由头人们分头去筹资。二是由头人们出资在桥头山边建造三间楼房,作为守桥房,供无房可住而又愿意守护廊桥的人居住。护桥人只要每日将廊桥打扫干净,管理好廊桥,空余的时间可在此开山种地,又可凭借桥头过往行人多,做些小本买卖来补贴家用。
百年三代护桥人
而后,附近枫林村的吴大爷成为了文兴桥的第一任护桥人。吴大爷自小家贫,打成为护桥人后,他一面细心护桥,一面辛勤劳作,并在这里成家立业。护桥数十年后,他一家在老家建造了房子,举家回迁了。
吴大爷走后,热爱廊桥的吴传岭成为文兴桥的第二任护桥人。吴传岭自小独自一人,居无定所。文兴桥曾经两度大修,家住邻村的他每次都积极参与其事,献上一份自己对廊桥热忱。接过吴大爷的扫把后,他搬进了桥屋居住,过上了稳定的日子。
到了土改时,桥屋归到了吴传岭的名下。后来又搞合作化,吴传岭不能单枪匹马守护廊桥了,只好拆掉桥屋,搬到老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吴传岭已经上了年纪。但他对廊桥的那份情怀依然不变,且日久愈深。于是他又在桥头建造了一间二层小屋,离开自己的村庄,过起了终日与文兴桥为伍的生活。他在此日夜呵护,自得其乐。
说话间蓝振城回家了。现任的护桥人蓝振城也已50出头,老家在附近的白岩坑村,20多年前,他由于家境贫寒,经常到文兴桥上游的溪滩上挖些砂石出售,赚些零钱补贴家用。因经常在文兴桥上往返,蓝振城慢慢地与吴传岭熟识起来。吴传岭也很看重蓝振城忠厚诚实的人品,有时候蓝振城干完活后回家时天色以晚,吴传岭便留他在桥屋里过夜。
与吴传岭接触多了,蓝振城与平日过往的廊桥的感情也深了。在吴传岭廊桥情结的感染下,蓝振城也成为守护廊桥的痴情人。在劳作之余,有时也拿起扫把和吴传岭一起打扫文兴桥。
薪火传承来接班
18年前,吴传岭老人已是80多岁的高龄了,年老体衰,再也无法承担守护廊桥的重任了。打那时起蓝振城一边照料这位孤身老人,一边接过老人的扫把打扫养护文兴廊桥。
几年之后,吴传岭老人行将就木,在闭眼之前,老人特地将蓝振城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嘱咐道:“我就要走了,这桥就交给你看护了。你一定要把桥看好啊。”
此后,蓝振城将母亲从家里接了过来,母子俩住进了简陋的桥屋,一心一意看护起文兴廊桥。
蓝振城每天早上起床后的头一件事,就是拿起扫把,把文兴廊桥打扫得干干净净。夜里醒来时,还要到桥上转一圈,惟恐有什么闪失。
护桥对蓝振城来说是一种义务,并无半分报酬。蓝振城母子俩靠山边的几亩薄田,种些粮食蔬菜度日,平时他还到附近的砖瓦厂打工赚点零用钱。日子过得相当清苦。
为了看护好这座桥,蓝振城放弃数次外出打工赚钱的机会,厮守着文兴廊桥传承着护桥的薪火。
蓝振城因家境贫寒,娶不上媳妇,一直与老母亲相依为命。附近的村民对这对苦命母子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8年前的一个寒冬腊月,几个好心人将一名未满月的女弃婴送到蓝振城母子家里,说道:“收下吧,把她养大了,老了也好有个照应。”望着这名放在旧皮箱里已是奄奄一息的婴儿,母子俩二话没说,当即将其收下,并给她取了个名字:蓝家柳。
蓝家柳的到来给蓝振城母子带来了快乐,这些年来蓝振城母子含辛茹苦,将蓝家柳拉扯长大。
蓝振城一家的另一大快乐来自于廊桥。
近年来,随着廊桥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在文兴桥上行走的除了行人,游览的人也多了起来。蓝振城一家三口自然成了游客相机里的好配角。这让蓝振城他们既高兴又自豪。
每年夏天,蓝振城的母亲都要泡伏茶免费供过往行人解渴,行人喝茶后身心俱快,蓝振城一家也感到满足和欢乐。
尾声
走进蓝振城一家简陋的桥屋,其清贫的生活让人顿时起敬意。一家三口挤在一间10来个平方米的小屋里,一楼是厨房兼堆杂物,二楼的卧室里一横一竖贴墙摆放着两张用砖头垒起的床。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唯一醒目的就是一只无盖的紫红色旧皮箱。这也是一件给他们带来蓝家柳、带来快乐的家具,因此他们十分珍惜。
虽然当地政府已将蓝振城一家列为今年的低保对象,眼看着蓝家柳就要上学了,蓝振城母子还是很担忧,觉得自己很难供养蓝家柳快乐地读书。
(文兴桥雄姿,周咸俊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