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风貌
约1985年联欢 朗颂
07年新春正月初一 小品
浙江在线讯 记者汪维诺报道 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浙南古村,一台举办了30年的纯正“山寨”春晚,一场全村人都自编自导自演的文化狂欢。自1980年以来,月山村每年都要办一次春节晚会。每到年末,这台晚会就会成为村民的一件集体文化事件。
“咚咚呛……咚咚呛……”每年春节,当春晚的锣鼓一敲响,月山村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涌向了村里的大礼堂。竹子、松树、斗笠、灯笼装饰成的舞台上开始了村民们自编自演的演出:越剧、拉二胡、相声、双簧、舞蹈、诗歌朗诵等等各种各样的表演出现在舞台上,台上台下汇聚的欢乐气氛带来了过春节的味道。
难以置信,简陋的舞台、村民们的自编自演,台下不到40张的坐凳,竟吸引了全村500多人前来看演出。看,老人们抱着自家的小暖炉早地坐到了前排,妇女们也抱着孩子来了,甚至还有拿着碗筷喂着晚饭的。孩子们最积极,从家里搬来凳子早就占据了“有利地形”。一条1米长地靠背凳子竟被十几个孩子包围着,一点空间都没剩下。
舞台的右前方用一根红绳子拉出的一个空间是演员的后台,上台表演的演员们都尽量找来相似的衣服来统一服装,8个小姑娘表演《竹筒声声》是惟一一个穿着统一表演服的节目,可她们脚上的袜子确是五颜六色的。但不可否认,按照正常的演出质量评价,整个演出确实有着无数的不足。但谁都会说这样的晚会好看,衣服可以不统一,节拍也可以不准,但表演时候的笑脸和认真劲一定不能少。更难得的是,台下仅有的40多张凳子都是让村里的老人坐着,年轻人一律围站着着迷地看着,在这里没有倒彩,只有喝彩,只有笑声。在这个不时地灌进冷风简陋的礼堂中,台上台下合起来拧成了一股非常热腾腾的暖气,他们是冬天里的一把火,烘得人心里暖洋洋。
就是这么原生态的晚会,一直走过了近30年的历史,从当年操场上几个年轻人相约、相聚在一起吹拉弹唱,到今天全村人共同参与的有模有样的综艺晚会,月山春晚迎来喜人的变化。中老年人也走上了舞台,搬来箩筐,戴上蓑笠,披上蓑衣,连家中的老母鸡也成了舞台上受欢迎的角色。
小小的月山村,怎么会有如此的创意,办起了“春晚”?是什么原因一办就是30年,而且还经久不衰,越来越受群众喜爱?月山村本是一个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的古老村落。据史料记载:月山村建村至今1004年,奠基以来,文德武功,代有显人,名列仕籍者多达200余人。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为举办“月山春晚”这样的文娱活动奠定了基础,再加上月山人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对文艺的热爱,每年举办春晚也就成了自然。
月山村前任党支部书记吴德华介绍说:“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外出见过世面的月山人回家过年,搞了些节目自娱自乐,当时深受村民喜爱。月山村人文底蕴深厚,村民觉得文化生活不可或缺,这样的方式不错,于是乡中心小学的老师、政府工作人员等每年轮番组织‘春晚’。近几年,在校大学生接过了接力棒,这些大学生自发成立了名为“月山芽儿”的团队,负责每年的春晚筹备。要是这批大学生毕业了,就由下一批在校大学生唱主角。我们村今年有三四十名在校大学生,根本不用愁没有组织者”。
月山村的“春晚”,不仅仅是几个组织者的“春晚”,更是全村人的“春晚”。“春晚”的组织者是本村的在校大学生,“春晚”的演员当然也是本村的村民,年龄最小的还在读幼儿园,年纪最大的有80多岁。无论是谁,无论演出水平如何,只要愿意,谁都可以上台秀一把。一台将近两个小时的晚会,凝聚了全村人的心血和智慧。
年年办“春晚”,年年“春晚”新意浓。《人民日报》、《新闻联播》、《钱江晚报》等中央和省级媒体都曾对月山春晚进行过相关的报道,今年月山春晚更是有了新的网络元素,浙江在线、人民网、东方网、丽水网9日19时对今年的月山春晚进行现场摄制,并同步网上首播。让大多数不能去现场的网友也能体味这个中国年里的浙江味。
新闻背景:
浙闽一带,山地溪涧中的一座座造型多样、坚固耐用的廊桥,集中国廊桥艺术之大成。月山村有“二里十桥”之说,现存古廊桥五座,各型廊桥在一个山村分布之密集,在当地乃至全国甚所罕见。其中国宝“如龙桥”为全国各式廊桥中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步蟾桥”姿态庄严,“来凤桥”饱经沧桑,“白云桥”小桥流水,“秆谷桥”坚固实用,在月山村所在的举水乡属境内,造型不一的廊桥更分布多处。
月山村古称金乡、举溪、逢源镇、举水市,建村历史悠久。其村地处龙脊山的脊前,面对银屏峰,南北走向,地势不易积洪,地质不易滑坡,南北村外各有宽阔谷地,丝环入扣中国传统的“风水”之学。月山村沿举溪布局,村形宛如上环月,而村后竹山亦形如下环月,“人与大自然,合成一个圆”,颇合道家太极之风。大部分村民为吴姓,是庆元吴姓的重要一宗,“吴文简祠”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末清初年间,通过抗清战争失败后返乡的乡绅吴懋修(举水人称“八老爷”)的首议和安排,月山村规划乡土名胜“月山八景”,制定村规民约使历代乡民谨记遵守,历数百年来,月山村民风纯朴,人好修文,留下了相当多的乡土文明遗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