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一天的会议议程安排相当紧凑,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9点半,大会一直处于紧张有序的主题发言和专家分组发言中。在下午的议程中,多名专家学者参与了主题发言,共同探讨廊桥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和廊桥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承利用。 今天,赵辰教授作为本届研讨会大会主席,除了主持大会主题发言,在站着接受了电视台专访一个多小时后,乘着晚餐空闲间隙,欣然接受了廊桥网独家专访。
廊桥网记者:请您谈谈这次中国木拱桥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具体意义;
赵教授:笼统的意义我就不说了,我就讲些策略性的。木拱廊桥申报文化遗产早在04年05年就提出了,但具体操作难度较大,所以先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原因是廊桥文化遗产分布在各省各市各县,整体调研、所属权如何定位,申报机构管理和协调都存在很大问题,但作为建造技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申报就没有这方面问题,这是个策略上的合理之处。另外一个合理之处是,木拱廊桥都有其非物质性,相对来讲,非物质性的保护更重要,更难,更容易失去。我们现存的木拱廊桥上百座,但真正懂得技艺的工匠是非常少,而且年纪都非常大,所以木拱廊桥技艺的保护更是当务之急。
廊桥网记者:中国木拱桥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否意味着中国木拱廊桥的营造技艺的传承将得到根本的解决?
赵教授:永远得不到根本的解决,这才是第一步。目前的申报结果只是对政府管理工作、民间老百姓会有些影响。这次只是列为名单,还没列为命名的文化遗产。而真正的文化遗产命名的竞争很激烈,名额的限制,加上现在中国申报的踊跃,对中国会有一定的限制,如果非遗命名之后,机会很大,最起码可能会给廊桥工匠头衔支撑,因为这些廊桥工匠是民间的 ,没有职业的保证,如果到那步就会给工匠类似“那些工艺大师”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有到了这一步,对传承人才会是有实质性的意义的。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廊桥网记者:当前各地都以现代技艺在修建廊桥,您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赵教授:这个问题要分开讨论。其实我的研究各方面都有,我有在研究木拱廊桥传统建造技艺,发展到今天现在如何结合新的建造和设计,我跟我的学生研究这个事情,但这跟文化遗产保护是两件事情。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是必须要求原汁原味,是不允许用现代技术去改变的,这个事情我个人是非常反对的。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采用,比如榫卯坏了,不可能把整个木料换掉,这个时候加点胶水什么的是可以的,但不能说整体维修用钢材结构塑料在弄,这其实是一种渐进式的破坏,最后把古廊桥整体的价值慢慢被取代掉。作为传统工艺和美学价值,我们应该把它延伸到今天现代建筑设计造型上是对的,但跟文物遗产保护是两件事。 比如廊桥公园的建设,我就觉得有些场地的选择不是很合适等,这种例子不关是一个地方,各地都有荒唐的行为,比如某县交通局要修造大型的公路廊桥,这是座公路桥,想要修成廊桥形状的,公路桥的长度和宽度没有木拱桥的造型可以做,做一个假的在上面这个显得完全没有必要且不合适。
廊桥网记者:作为几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请您说说研讨会对中国廊桥保护和文化研究的意义,或者说从您个人的角度看,研讨会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赵教授:一方面,我今天对这个现状感到很欣慰,而在当年是很不容易的,今年我特地把唐寰澄老先生请过来,目睹现在大家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热心推动,这是个很欣慰的现象。但另一方面我同时也感到现代人却太功利性,虽然很多热心的人在推动,事业做得很大,但也有一些人总想从中得到一点好处,生意人就是想赚钱,想赚钱并不是坏事,但利用这个东西的时候你却没有为这个文化遗产做出好事,仅是利用文化遗产去得到个人利益。另外,当前很多时候人们会把廊桥的保护当作单一体去看,这点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不是好事,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有将来的利用都应该考虑整体。
廊桥网记者:您对廊桥保护和宣传民间公益网站即将迎来10周年有何寄语?
赵教授:廊桥网也是一座桥,她把各种不同的人都联系在一起,网站起到了非常好的沟通作用,办好这个网站很不容易,我也很乐意为网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