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千里在进行戏曲表演。
坐在笔者面前的刘千里老人,精神矍铄,清瘦的脸上满是温和的笑容。他穿着一件洁白的衬衣,但袖口和衣领边上已经起毛。很难想象就是这么一位78岁高龄的老人,6年来靠自己的努力向社会各界筹资,创建了“泰顺县民间文艺社”----一个以挖掘保护本地民间文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递中华文明薪火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民间文艺组织。 刘老是浙江省泰顺县烟草专卖局的退休干部。6年来,为筹集创建文艺社及之后开展活动所需的经费,刘老在全县大小各企事业单位之间奔波,还不辞辛劳远涉温州、上海等地,共筹得经费18万余元,涉及单位100多个。有时为了一笔钱,同一个单位刘老要跑上好几趟。刘老每年年初都会制订一个计划,计划好一年里要搞多少活动、筹集多少经费。如果目标没有实现,那么即使是到了大年三十,他也会四处忙活。 刘千里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于浙西南洞宫山脚下的泰顺县。这个以廊桥闻名的美丽的小县城,给他留下了诸多美好的记忆。小时候,刘千里最高兴的事情是学着大人们唱乡间小曲。1950年,刘千里参加革命后由军队转业到企业工作。1979年,刘千里到县烟糖酒公司上班,后又调入烟草专卖局。他说,他虽然不在文化系统工作,可对文艺从小就情有独钟,家乡的小曲一直带给他很多快乐,劳作之余唱一段家乡的小曲,就足以温暖他的心。 “是什么原因让您想到要创办一个民间文艺社呢?”笔者问刘老。 “其实想法也挺简单。”刘老憨厚地笑着,眼里闪现的是一种沉静的对生活的执著,“大家都知道泰顺民间文艺资源是非常丰富的,爱好文艺的中老年人也很多,可就是缺少一个固定的场地让他们训练,没有一个组织把他们团结起来表演。我想把他们组织在一起,除了自娱自乐之外,还能保护一些民间文艺。”停顿了一下,刘老接着说:“我非常珍惜我的晚年生活,不想无所事事,浪费光阴。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我最大的愿望。” 心愿是美好的,可实现起来没有那么简单。有了创办文艺社的想法后,刘老就找到了当地的文化部门,得到了县文化局、文化馆的大力支持。县文化馆无偿为文艺社提供了活动场地,并派出一名专业干部协助他工作。场地解决了,难以落实的是经费问题。县文化局、文化馆自身经费尚缺,根本无力解决文艺社的费用。于是,刘老自告奋勇,提出文艺社所有经费均由他向社会集资。 一开始,刘老碰了好几回钉子。当他跑到企业跟别人说起自己的想法时,人家都劝他别忙活了,不会得到什么回报。可他并不气馁。他相信,这么一项有利于社会的事情,一定会有人帮忙。于是,他跑到温州市政府,找到了有关同志,由市政府牵头,一些单位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文艺社成立之后,很快就成了泰顺民间文艺表演的骨干力量。他们利用晚上排练,自编自导自演各种节目,节假日就无偿送戏下乡、进工厂慰问演出、与各企事业单位搞联欢或参加县里的各种大型文艺晚会。几年下来,上至县里的领导,下至普通市民,几乎无人不识刘千里,而他那字正腔圆、高亢激越的京剧唱腔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常说:“别看刘老个子小、年龄大,可他的劲头大着呢!” 刘老说,他的人生格言是:任何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恒心去做就能成功。泰顺有一种灯舞叫“八宝灯”舞,是以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为素材,用原味的宫、商、角、徵、羽调式,采用各种乐器伴奏,进行优美的舞蹈表演。这种灯舞传说是由200多年前泰顺罗阳镇的一位落第秀才所创,在泰顺及周边流传甚广,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民间灯舞,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失传,留下的资料非常少。想到这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刘老就决定通过文艺社把它挖掘出来,进行保护。于是,他走村串户,查访当年的老艺人,进档案馆查史料,忙得不亦乐乎。 在刘老的努力下,“八宝灯”舞终于恢复了它原有的面貌。目前,泰顺县有关部门正在为其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忙忙碌碌中,刘老看似毫无所得。一些人对他的行为很不理解,他却一直笑着面对。 笔者问及他怎么会有这样平和的心态,刘老哈哈一笑说:“这都因为我有‘四乐’,即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永远快乐。” 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刘老最终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在刘老的努力下,文艺社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文艺社成员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四十几个人,年龄层次也正逐步向年轻化发展,在艺术水平上也有了较高的提升。刘千里连续5年被当地文化部门评为繁荣群众文化工作先进分子,同时被县戏曲协会等单位聘请为艺术顾问和理事。 眼看中秋节和国庆节将至,刘老又要开始忙活了。他说他要与文艺社的成员们好好商量一下,编排出更好看的节目献给大家。
进入论坛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