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悠悠古街 |
|
▲庭院深深 |
|
古屋门台 |
|
▲赵超构故居 |
|
▲32号大屋中的础石 |
|
▲历经岁月沧桑的石墙 |
|
古街中的小巷 |
|
▲龙川弹棉店旧址 |
|
▲临街商铺的装饰 |
|
▲赵文星银楼旧址 |
|
▲内院通道 |
施菲菲文/摄
龙川在文成大峃镇西向五里之处,面临四面峰,背靠眠牛岗,村中有一溪自西流向东,村前村后的山脉延伸向岩塔潭,好像双龙相会,故得“龙川”村名。村中有一街,也称龙川街。
据龙川村民赵东龙介绍,旧时龙川街是浙南西部地区的商品货物集散中心,它的繁华远远胜过大峃。瑞安、泰顺、丽水与文成相交界的一些乡镇商家都到龙川街进货,大峃、南田、黄坦的乡民生活用品也都到龙川街购买。龙溪上设有多个埠头,竹排运货可以一直撑到瑞安,交通方便。抗战时,一些政府机构和学校都疏散到龙川。说起昔日龙川街的繁华,龙川人便会啧啧慨叹。
古韵依旧
文成龙川街始建于宋,兴盛于明清。小街长300多米,宽2米多,龙溪溪水被引进街边渠道。幽幽长街,一泓清泉沿着青石板路淙淙而过,留给小街的是轻盈的水声和宜人的润湿。居住于这里的村民,开门可汲水,临街可洗濯,生活用水十分方便。在安装自来水之前(1997村委会带领村民引山泉入户),居民饮水都从渠道里汲取。为保护水源洁净,邻里坊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早上是家家户户取饮用水的时间,不准在渠道里洗刷,这一约定俗成的用水习惯一直沿袭了几百年。
街的南侧虽然间或有新建民房参差其中,但大部分是具有明清特色的江南传统商居两用木构楼房,一般都是下层前为商铺,后为灶间,上层做起居室。楼下商铺褐黄色原木店堂板可上可卸;楼上临街木格窗棂可开可闭,一些讲究的商家还在店堂门面的柱头、雀替上镂花雕兽,让小街在岁月长廊中保持着一份古色古香。
街的北侧则是富商达官的住宅,单从村民们随口叫的“旗杆邸”(龙川街32号)、“石门台”(龙川街110号)、“文元屋”(龙川街140号)、“三官邸”(2004年已被烧毁)便可忖度出它们的老气横秋和身家不凡。
170至180号系二进五间四合院,每进都有道坦。一进两厢为楼房,二进正中五间也为两层楼房,两边厢房一侧倒塌,另一侧已改建。
该院主人叫赵悦天,曾担任龙川村村长。据说,大屋由其祖父赵廷甫大约于清咸丰年间所建,距今已150多年,当时占地800多平方米。抗战时,赵宅可是人满为患,楼下驻扎着国民党军队,楼上做省立临时三中学生宿舍。赵宅一进临街一排为店铺,两厢为店员、雇工住房;二进为家眷住宿。过去赵廷甫在龙川街开了好几间“赵阜生南北货店”,他还是个老中医,在龙川街设有“赵民生堂”药店。
环顾赵宅老屋,木梁栋柱上到处是精雕细琢的木刻,可谓精美绝伦。与我同行的胡先生说:温州地区的古民居,很少在中堂顶层木梁上镂刻图案或镶珠绘彩,这种民居装饰受中原文化影响颇深。
赵氏系宋太祖赵匡胤的皇室血脉,龙川始祖为赵匡胤第12世孙赵允夫。先祖的文化遗风仍然深深影响着赵氏南迁后裔,自然也会在他们的生活细节中流露。
行走在龙川街,140号老屋门台上的“文元”木匾赫然入目。这是一座三进四合院,据悉由赵氏子暹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200多年。现在的居住者为子暹第11代孙赵汉庚。在文元屋的一进、二进、三进,分别有“庆衍萱帏”(光绪二十八年题)、“齿德兼优”(乾隆二十四年题)、“德比香山”(乾隆三十二年题)红底金字木匾高悬中堂。对于祖上的功德业绩,其后裔都无法说清,赵汉庚只知道子暹是当时的大财主,富甲一方。
龙川街32号因为门台口曾经有3对旗杆夹而得名为“旗杆邸”。大院内屋舍俨然、院落宽敞,有池塘和水渠,后院横卧的“附贡生赵大受立”粗条旗杆石成为古院名称的见证,还有堆叠在院中的青石石础和雕花石鼓,虽无人眷顾,却实实在在。
据赵悦天先生介绍,过去在龙川街还有好几座牌坊,于“文革”时被毁。101号赵汉印的房屋是“节孝坊”旧址,赵汉印的父亲赵东易珍藏着一本民国年间重修的家谱,上面详细记录了有关“节孝坊”的来龙去脉。
昔日繁华
窄窄的小街中,“赵文星银楼”的招牌特别显眼,朱砂书就的楷书,每字有八寸见方。除“赵”字被安装在墙的电表遮盖外,其他四字勾划寥寥,异常醒目。店堂内坐着银发老妪王爱花,今年78岁了。赵文星银楼由她家曾祖父创建。她的公公叫赵钦俊,是银楼手艺高超的工匠,旧时婴儿的奶吮和足链、女人的手饰银镯和头饰银簪、有钱人家的银匙和银箸等,他都能做得精致巧妙,赵家银楼的生意就像这朱砂字那么火红。王爱花的丈夫叫赵士良,平阳师范毕业,在黄坦小学教书。从王爱花1951年嫁到赵家后,赵家就不再有人做“打银”的活了。
小街中段有廊亭,依水塘而建,廊中有石条凳,白天给南来北往的客商、挑夫歇脚,夜晚则是居民们纳凉聊天的好去处。
廊亭边117号店铺现在是糖果烟杂店,由赵仁荣夫妇开。过去这里是灯笼店,店主叫赵寿高。在没有电的年月,夜间灯火通明的龙川街名门大户,都仰仗这几家灯笼店来辉煌他们的日子。岁月早已给这家老店堂抹上沧桑,但我们仍可从其精致的结构布局窥见这户商家曾经有过的兴盛。
194号店面柱头雀替上有保存完好的凤采牡丹图案,这里过去是赵玉廷开的弹棉店。
在龙川街有好几间药铺,其中138号和169号药铺字号同为“益寿堂”。169号“益寿堂”药房后面过去是龙川街有名的“大洋房”,可惜1995年一场大火将昔日辉煌化为乌有,现在只留下高高的台阶、碧绿的池塘、塌圮的门台和一堵布满枯藤的花墙。
早年在龙川街中段,有“清隆面馆”和“悦来酒店”,据住在150号的79岁叶大妈回忆: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省署、英士大学、省立临时三中疏散到这里时,她们家对门的面馆、酒楼天天顾客盈门,酒菜香味满街飘逸。
150号赵家过去是裁缝店,店主叫赵钦简,前年已过世。赵师傅裁剪手艺高明,旧时曾被请到上海做呢大衣。抗战时,国民党省署官员、英士大学和省临时三中师生都到赵钦简裁缝店做衣。英士大学老师做四个兜的中山装,学生做三个兜的学生装……沉浸在历历往事中的叶大妈如是说。
名人轶事
“水绕一村文澜不竭四面屏风秀气常钟”,这是孙衣言先生留在龙川街赵氏宗祠的一副对联。龙川是个风水宝地,南迁的宋朝皇族后裔在700多年中文风蔚然,人才辈出。走出皇恩庇护的他们以勤劳致富,以耕读荣身,在谱牒中留下许多进士、烈士、名士、硕士的形形色色人物记录。
龙川赵氏始祖赵允夫是宋太祖赵匡胤第12世孙,南宋理宗嘉熙戊戌年间(1238)自闽告退东瓯,迁居瑞邑五十二都峃镇之龙川。他初任太守,继迁都务先锋,卒赠昭信将军;赵允夫的父亲名伯鳌,字汝谠,官刑部,以韩侂胄事坐废,复登进士,为太社令;赵允夫孙名赵若贞,仕元朝,初任黄岩知县,迁同知,后升台州太守,他为官清正,性好山水,致仕后,恭祖族赵汴为人,在龙川村头上垟建琴鹤堂、龟鹤亭、望月亭。
龙川人以赵超构为荣,这个被誉为“中国晚报泰斗”的赵匡胤第41世孙,在龙川街可谓家喻户晓。赵超构祖上“三代带廪”:曾祖赵朝圭,号恒东(族谱中为“垣东”)是龙川名绅富贾,族谱中有专赞赵朝圭品德的人物传;祖父赵廷儒,号秋岩,系民国时瑞安县参议员(旧时龙川归瑞安县管辖);父亲赵钦安,号标生,安庆武备军校毕业,民国时期曾任警察分局局长,他为官清正,热心民间公益,乐善好施,在龙川有口皆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赵超构(笔名林放)则是赵氏走出文成、走出浙江的国家级名人。中国第一张晚报《新民晚报》由他创办,1953年担任《新民晚报》社长。文革中该报停刊,1982年复刊后,他又担任社长,一直到1992年逝世。他是中国晚报界的先驱者,曾任全国晚报协会主席。他60年笔耕不辍,以写别具一格、影响深远的时政杂文彪炳中国新闻界,其文章被誉为“林放式杂文”。
龙川街129至130号是赵刚烈士的故居。赵刚是1930年被国民党枪杀的革命先烈。他1915年毕业于浙江铁路学校,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以“铁路局行李员”的身份为掩护,进行地下工作。1927年任中共杭州县县委书记,同年11月当选中共杭州市市委委员。1928年曾回故乡文成,在龙川、中堡、金山等地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道理。1929年因策划省会巡察大队第七中队兵变事件泄密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1930年8月27日英勇就义。
赵刚故居现已被改建,不过其在龙溪路的老宅还保存完好,门台左右两边的旗杆夹上有清晰的刻字:“清咸丰九年,贡生赵玉卿立。”赵玉卿即赵刚的祖父。1956年赵刚被追认为烈士后,他的小儿子赵天成作为烈士遗孤被安排在文成政府部门工作;大儿子赵天高16岁就跟随红十三军闹革命,牺牲在战场。
在龙川街150号叶月娥大妈家的厅堂中,有一幅2米来长的水墨画,这是叶月娥与赵钦简结婚时,文成文化名人赵逸(字瘦仙)送的志喜礼物。赵逸是清朝庠生,擅长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皆工。他终生教书,曾经与赵钦简父亲赵陶甫一同在南田小学执教,两位杏坛同仁成为莫逆之交。叶大妈18岁结婚,这张画挂在厅堂中已有60多年,与赵逸的画相伴的是赵陶甫的遗像。
一段段未经剪辑的轶闻旧事,给古街平添几多人文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