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网首页 | 精彩选读| 游记攻略 | 消息参考 | 廊桥寻梦 | 乡土中国 | 世界遗产 | 摄影图库 | 廊桥论坛 | 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 |

专题栏目
个人文集
翁卿仑涛岩草中英
燕海林邱小谊陈豹文
朱九澄薛爱美夏兆平
翁晓彬夏良贤徐克文
吴玄杨立成龚崎现
苏康宝高启新张黎华
陈圣格薛一泉
热门文章
固顶文章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履约报告
固顶文章泰顺:以廊桥修复精神 助推新发展
固顶文章国宝重生!温州泰顺受损古廊桥之
固顶文章季海波入围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
固顶文章2017温州十件文化大事评选,快来
固顶文章福建寿宁获评“中国木拱廊桥文化
固顶文章看,被冲毁的国宝廊桥是这样一步
固顶文章泰顺三座国保廊桥修复工程顺利通
固顶文章【廊桥人物】季海波:非遗保护要
固顶文章烟雨廊桥,点滴皆做相思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廊桥网 >> 精彩选读 >> 游记攻略 >> 其他游记 >> 正文
哭林家厝
作者:陈圣格 文章来源:格子的乡土家园 点击数:2651 更新时间:2006/7/18 0:13:08【字体:
 




我是昨天下午在廊桥网QQ群里得知林家厝遭遇不幸的,当时大家谈话黯然。我没有发言,我无话可说,既然都成了一堆灰烬,说有什么用呢?

当我们赶到林家厝时,午后阳光正灿烂地照射在一片广袤的瓦砾场,当然这片废墟在几十个小时前还是辉煌大气的下堂厝。

阳光泛起一阵阵被高温透烧的气味,那是一种强烈的悲剧味道,这种味道与我八岁时祖屋被大火吞没后的味道是一样的,都是一种红黄色的深长而焦辣的感觉。

废墟上到处都是零碎的瓦砾,其中夹杂着横七竖八的长条形的焦炭,还有镀上赭红色的铁锅。往日坚硬的青石在高温的烘烤下开裂、剥落;黝暗的锅台此时暴露在天日下,但累积了两百多年的东家的足迹已深埋在瓦砾之下。

大火是前天晚上19时50分开始燃烧的,据说当晚停电,西侧厢房一户人家离家时忘了吹灭蜡烛而引发了这种火灾。6分钟后,仓皇失措的人们才拨通了119。80分钟后,消防队赶到火灾现场,但此时的火势已经完全失控。

林家厝的始主人是林谷芳。乾隆年间,林谷芳携全家160余人定居三魁镇布袋丘村。由于人口众多,林谷芳兴建林家厝。林家厝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最兴旺时,共居住两百多人。林家在这座庞大的祖屋里繁衍了十一代人,林家厝也几经扩建,于是有了的庞大规模:以上堂厝、下堂厝为主体,包括副楼、书斋、和林家祠堂。这次交给大火的是下堂厝及其周边建筑物,面积约5000平方米。

林家厝的居民也试图抢救这始祖留下来的遗产,但夜间的大火却先将他们的决心扑灭了。于是林家的后代化了一千元请来了法师作法。林家子孙在大门楼前下跪,惊惶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他们希望辛辛苦苦兴建这座了不起的大屋的祖宗原谅他们,因为这养育林家十一代人,见证成千上万子孙成长的老屋,毁于他们的眼前。

经过多方努力,上堂厝除了西厢房屋顶遭保护性的破坏外,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大门也保住了,祖宗来访时也不至于找错了方向。

临走时,林家的两个妇人在议论这场火灾的后果。甲:哒没侬来嬉了。乙:厝都烧了,嬉个屎!











[NextPage]

附:《行走泰顺●林家厝》
从张宅出发,向北经过薛宅桥,过营岗店,然后折向东北方向的溪流,沿着溪边的古道前行,十分钟后达到下武洋村口的三柱桥。林家厝就位于三柱桥上游约300的左岸田园深处。

以林家厝为中心的小村子叫布袋丘,一个非常奇怪的名字,这可能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吧。林家厝背靠古树葱荣的后山,前瞰蜿蜒起伏的远山,中间是开阔的田野,田野的前面是终日流淌的溪水,其地形后窄前阔,像是一只张着口的布袋,这在风水学上属于一种难得的吉形。

布袋丘林氏的始祖是林谷芳。乾隆年间,福鼎迁入仕阳的林氏第五代孙林谷芳,为了便于管理在三魁附近的大片田产,携全家160余人定居于布袋丘。由于人口众多,林谷芳兴建林家厝。林家厝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最兴旺时,共居住两百多人。从仕阳迁居布袋丘后,林家繁衍了十一代人,林家厝也几经扩建,于是有了眼前的庞大规模:以前后两个宅院为主体,此外还有东北侧的副楼、西南侧的书斋、西北侧山坡上的林家祠堂。

林家厝有两条明显的中轴线。纵向中轴线将前后两个宅院串在一起。前宅院与后宅院以一条狭长的卵石路为界,前低后高。经由前宅院的后院,登上几级青石台阶到了前宅院的后门,这个后门正对着后宅院的前门,出后宅院后门,登上几十级石阶就上到了位于这个中轴线末端的右边的林家祠堂。横轴线以后宅院为轴线,向右是一座二层无厢房的独立住宅,左边是一座二层高的读书楼,现在已经被改建为新房。

林家厝前院大门前不远的稻田边缘有一棵古柳,柳树下放有一眼水井,井水常年不断,几百年来养育了林家人的同时,也滋润了前方广袤的田地。可以说,林家厝是古代泰顺耕种文化的一个缩影。

2006-6-24 22:41:30

格子 图文

进入论坛发表评论》》》

进入格子的乡土家园

文章录入:大笨钟    责任编辑:大笨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2000~2005 Langqi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廊桥网LANGQIAO.NET 版权所有!

    本站实名/通用网址:廊桥;手机支持: ;:QQ热线: .E-MAIL(MSN):

    中国廊桥保护与宣传公益网站 浙ICP备05018309号

    温馨提示:按Shift键同时点击页面上链接,即可在新窗口中打开链接内容;强烈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显示器1024*768分辨率为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