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思奇特的蔚文桥
朱建德 文/摄
泰顺廊桥近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文保单位之一,令我想起苍南县莒溪镇的一座“另类”廊桥。
走在素有畲族镇之称的莒溪山乡里,村人会告诉你,前面不远溪流拐弯处的西厅村,有座古桥,客人不妨前去看一看。听了他们的介绍,你会忍不住顺着他们的指点,来到这座古桥前。
与现代工业文明宏伟的跨海跨江跨河桥梁相比,这座长15米、宽4米、高约5米,桥板边沿刻有“大清乾隆己酉年(1789)孟秋月建”的桥梁显得小巧玲珑而又构思奇特。
因为这桥不是我们常见的桥,桥的上面盖着房子,房子居然比当地大部分的普通民居还要精致。桥上屋脊起伏错落,房顶飞檐斗拱,桥内雕梁画栋却又四面透风。桥上有门而无门扇,有窗而无窗扇;有供人休憩的长椅靠临桥栏,可以让路人在此歇歇脚,孤身一人时可以凭栏眺望远山远水,有人搭伴时可以说话解闷,炎夏时节晒不到太阳,天色突变时还能躲避雨水。
这就是廊桥。
面对这座小巧玲珑的廊桥,再看看附近那一幢幢粗陋简朴的农居,你会产生一丝困惑:这里人干嘛不惜血本盖了这座桥?问了村人,都说不出所以然来。他们只告诉你,这里过去文风鼎盛,出过不少名人,刘基六世孙刘启宪曾在这里隐居,村里建有刘基庙。这座桥名叫“蔚文桥”,“蔚文”是为了勉励村人安心读书的意思。坐在廊桥的长椅上,村人还向我描述了西厅“一门三进士、九胎十八子”的传说。现在这座桥是村人集会娱乐的场所,每逢重要节日或谁家有喜事的日子,村人便请来唱鼓词的先生和戏班,在桥上“讲书、唱蓬鼓、做布袋戏”,热闹非凡。
其实,廊桥首先是一座桥。词典对桥的解释是:架在河面上,把两岸接通的建筑物。桥的功能很简单:让人不湿脚而能过河。
按照我的推测,当时不管是众人捐款造桥还是哪个财主独资造桥,在动手建桥前总会规划一番。他们会说,把桥造漂亮点吧。于是在清乾隆年间的某一天,当地工匠们便到附近的泰顺参观,因那里有许多大大小小美丽的木廊桥。他们把廊桥的样式用图纸描摹下来。回来后建议,桥面改用石头建造,因为石拱桥面比木拱桥面牢靠。
工匠们还去“请教”了乡里几个财大气粗或衣锦还乡的大户。富人说话的口气到底不一样:我看就造一座石桥吧,桥上的廊就不要省了,还是造上去吧。这里有拉山货的板车(古时去平阳、泰顺的必经之路),我看就把上桥的台阶去掉,索性做成平路吧。石桥经得住风雨,两边的木板我看就不用了吧。桥栏照我家里的样子做成镂空雕花吧。
桥中央的神龛有点挡路,廊上再隔开一格,建个小阁楼吧。阁楼上装几扇窗吧,把关公像请到阁楼上去吧(当地群众认为关公是最忠诚的大臣)。筑桥铺路是太平盛事,也是积德好事,那就把廊的各处雕琢得精细一点吧,檐头稍微翘一点吧,弯一点吧,做两条龙上去,乡里乡亲图个吉祥……
由于大户的提议和工匠们的自作主张,一座和泰顺廊桥不一样的廊桥就这么出现在莒溪的大路和溪流中间,石拱桥面的廊桥就这么造起来了。从此,莒溪廊桥成了廊桥家族里的杂种。一个美丽的杂种。
1983年,它被列为苍南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