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马呼伦贝尔
|
|
作者:杨运芳 文章来源:《地理知识》1997年第11期 点击数:1916 更新时间:2005/12/28 0:44:07【字体:小 大】 |
|
|
8月,我们来到了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纵马数日,虽时光短暂,但从耳闻目睹,亲身感受中,依然领略到了草原风光的旖旎、物产的丰美和民风的淳朴,不禁令人产生无限豪情,几多遐思和一种美好的向往。
两颗明珠 呼伦贝尔草原得名于呼伦湖(又称达赉湖)和贝尔湖。
“呼伦”是由蒙古语“哈溜”音转而来,意为“水獭”;“贝尔”,蒙古语意为“雄水獭”。古时候,这两个大湖盛产水獭,因此,生活在湖区的蒙古人便以用动植物名称命名山河湖泉的古老习惯,为两湖分别命名为“呼伦湖”和“贝尔湖”。
贝尔湖是哈拉哈河与乌尔逊河的吞吐湖,是中蒙国际淡水湖泊。湖面呈东北西南向的长方形,长约33公里,宽约19公里,面积约600平方公里。大部分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水深平均8米,盛产多种鱼类,湖周围为优良牧场。
呼伦湖是中国第五大湖,也是内蒙古第一大湖,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西部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和满洲里市之间,呈不规则斜长方形,长轴为西南东北向。湖的最长处为90多公里,最宽处为40多公里,周长为440多公里,面积最大时达230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左右。湖西岸为起伏的山峦和峻峭的悬崖陡壁,北岸为砾石阶地,东岸和南岸地势平坦开阔,连接着千里绿野。受水系变化的影响,湖的水质不断出现淡水和微咸水(半咸水)互相转化的现象。当成为外流(外流入鄂霍次克海)水系时,湖水是淡水;当成为内陆湖时,湖水则变为微咸水。目前的外流机会很少,因此,基本上是微咸水湖,由于所含盐分甚低,仍适合淡水鱼类生长。湖内产30余种鱼类,还产秀丽白虾。水生动植物比较丰富。同时,由于它是我国北方数千里之内的大泽,水域宽广,沼泽湿地连绵,草原辽阔,食饵丰富,鸟类栖息环境良好,因此,这里有鸟类240多种,是世界上少有的鸟类资料宝库之一。湖畔水草丰美,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地。炎夏初秋,绿野平铺,湖天一色,清风徐来,湖面上腾起一道道银波细浪。
呼伦湖和贝尔湖像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上,是呼伦贝尔草原的象征,是呼伦贝尔各族人民的骄傲。
绿色地毯 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呼伦贝尔高原则是内蒙古高原的组成部分。
呼伦贝尔高原又称巴尔虎高原,位于大兴安岭西侧,四周是山地和丘陵。东与东南为中低山丘陵地带,地势较高,多在海拔700—1000米以上。中部为波状起伏的呼伦贝尔(海拉尔)台地高原,位于中低山丘陵地带的西南,一直延伸到呼伦湖的东岸,是构成呼伦贝尔高原的主体,也是蒙古高原的东北部边缘。西部属低山丘陵地带,地貌发育与大兴安岭东麓的中低山丘陵区的中部相似,一般海拔高度也在650—1000米之间。
据专家介绍,呼伦贝尔草原面积有16600万亩,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近3%。牧区天然草场的植被主要是由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种类有888种,优良牧草有羊草、针茅、披碱草、冰草、无芒雀麦、野大麦、苜蓿、野豌豆、野火球等。
当地人讲,五六月份的草原像一块巨幅的绿色地毯,地毯上点缀着色彩斑斓、品种繁多的花朵,妍极了,美极了。而在我们来到草原的8月,草原上虽还能看到一些白色的、蓝色的花,但大部分牧草已开始发黄,进入成熟的收割期,别有一番情调。放眼望去,在微风的吹动下,牧草酷似收割前的麦浪,此起彼伏,金波荡漾。此时此刻,感官的第一反应就是想起千古传诵的佳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身临其境,便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这佳句中诗情画意的真切。牛群、羊群和骏马四处可见,草原呈现出勃勃生机和兴旺景象。
由于是牧草收割时节,我们见到了不少正在忙于割草的牧民。现在牧民割草都是机械化作业,效率很高。割下来晒干的牧草就垛在草原上,随用随取,当然也有运回牧场集中保存的。据牧民们介绍,牧草收割是牧区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十分讲究。它的作业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年收获干草的数量和质量,而且也间接影响草地以后的肥力。牧民的天然割草地按其利用情况分为三种:一是固定割草地:每年进行割草,割得比较彻底,常采用大片“割光头”的打草方法。这类草地的自然及经济性比较优越,但由于连年打草和管理不当,或多或少都有些退化。二是不固定割草地:不连年割草,有的隔一年割一次,有的隔二年割二至三次,情况不一。这类草地由于有停割休闲年份,牧草有恢复机会,一般退化现象不明显。三是临时割草地:一般是非正式割草地,在降雨充足的年份可进行割草。这类草地不稳定,面积也不大。
小鸡炖蘑菇 呼伦贝尔草原的土壤为栗钙土,适宜白蘑菇的生长。这种白蘑菇肉厚味美,气香鲜嫩,驰名中外。在草原的日子里,我们曾两次大饱口福。在牧场,我们用较为简单的烹调方法,把鸡肉与干的蘑菇放在一起炖着吃,其味道与口感的确好极了,胜过任何其他品种的蘑菇。我认为,可将它放入山珍海味之列,如果发展为人工养殖,销路一定不错。据说鲜蘑更好吃。8月份正是白蘑菇生长采摘的时节,天下过雨两天之后蘑菇就长了出来。为此,我们一有空闲时间便跑到草原上去采蘑菇,遗憾的是每次都无功而返,连个蘑菇影子都看不到。据说过去是极易采到的,如今,城里人和一些外地人知道了白蘑菇的价值,年年蜂拥而来,把蘑菇采得很苦,使很多地方都绝了种。当时,与我交上朋友的蒙古族小伙儿巴特儿胡曾答应给我往北京寄白蘑菇的,可后来一直未收到他的礼物,想必是那年的蘑菇又歉收了。
蒙古族 据考证,呼伦贝尔草原是蒙古族的发祥地。《旧唐书》记载了蒙古人的先民“蒙兀室韦”在额尔古纳河东岸密林中活动,并从这里逐步向西部草原迁移。至公元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诸部落以后,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大部分是蒙古族。
从前,通过书本和其他渠道曾对蒙古族人民有了轮廓性的了解。比如说,知道蒙古人剽悍豪放,蒙古包是牧区牧民特有的住宅,爱马和善骑是民族传统,勒勒车是主要搬运工具,那达慕是传统的娱乐形式,四弦胡琴和马头琴是他们最喜欢的乐器,牧区人民以食牛羊肉为主等等。
这次呼伦贝尔草原之行,经过亲身体验和耳闻目睹,了解到了许多更为详细的蒙古族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比如到蒙古牧民家中做客就有许多讲究:乘汽车到牧民家做客者,要先看蒙古包附近勒勒车上是否拴着马,不要贸然驶入,免得马惊挣断缰绳跑失。进蒙古包时,不要将马棒和马绊带入,而要挂在马鞍上或立放于门外。进入蒙古包后,要从火炉左侧走,坐在蒙古包的西侧或北侧,东侧是主人起居处,尽量不要坐。若主人家有老人,不能从其面前走过,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入坐时不要挡住哈那上挂着的佛像。进包后可席地而坐,不必脱鞋,不要坐在门槛上。主人敬茶时,客人要整齐衣袖,用双手或右手去接,不可用左手。主人敬酒时,客人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和火炉方向洒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客人若不会喝酒,也要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客人如果需要解手,要到蒙古包南方较远的地方,不要到蒙古包东、西侧(有羊圈)、北侧(气味会随风刮入包内)。冬天不要到蒙古包北侧、西侧乱踩,因为那里的雪是化水食用的。离开主人家时要道再见和致谢意。
可爱的巴特儿 在那个部队的牧场里,我们结识了一个名叫巴特儿虎的蒙族小伙儿,从他身上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蒙古族人民。
我们都亲切地叫他巴特儿,他愉快地接受了。巴特儿当时25岁,身高1.78米,膀大腰圆,满面红光,体格好极了。由于家中兄妹较多,他就从一二百里外的乡下来到了这个位于满洲里市附近的部队牧场打工。巴特儿初见我们时显得十分拘束,话不多笑多,很主动地做着事,浑身上下透出那种质朴,憨厚、诚实和勤劳的优秀品质。等与我们混熟后,巴特儿原来也很健谈。他的汉话讲得十分地道,只是普通话的发音不太准。他上过小学,汉字会写一些,但蒙文写得很棒,能写信什么的。巴特儿的骑术棒极了,上马时身轻如燕,驰骋时疾如鹰飞。与许多蒙古人一样,巴特儿还能歌善舞。那天晚上我们在牧场吃饭时自然有白酒佐餐。巴特儿酒量一般,但酒风很好,喝得干脆实在。二两酒下肚后,他便起身唱歌为我们祝酒,毫无羞涩忸怩之态。他用蒙语连唱好几首。他的嗓音很美,颇有点儿专业的味道,加上蒙族歌曲那特有的悠扬婉啭的旋律,直唱得我们情感激荡,酒兴大发,恨不得一醉方休。吃完饭,尚末醉的我拉着巴特儿到草原上赏月聊天。草原的夜很冷。巴特儿专门给我披上军大衣,他却没穿,他说他不怕冷。皎洁的月光下,巴特儿给我述说着自己的许多事情。他说他特别崇拜解放军,来这里打工就是为了能与当兵的在一起生活和工作,也过过兵瘾。他说他的摔跤技术不错,去年参加当地的摔跤比赛,连续战胜5个对手后进入决赛,决赛时他已是饥肠辘辘气力不足,结果只得了个亚军。他说他今天晚上吃的由我们送给他的碗装“康师傅”方便面太好吃了,他是第一次吃。他说他正在同牧场东边那个蒙古包里的姑娘娜仁花谈对象,但不知道最后能不能成。他还说他特别想到北京看看,让我方便时在北京为他找个打工的地方。他说他特别喜爱自己的家乡,喜爱草原上的马牛羊……听着巴特儿的述说,我越来越感到他是那么的可亲、可爱。
归来 从呼伦贝尔草原归来已有些时日,但我永远无法抹去对草原和草原人的美好记忆,那景象常常在我脑海浮现,在我眼前跳动。无论何时,我都会由衷地说:美哉,呼伦贝尔草原!我爱你。倘若有机会,我一定还会再去那个美丽的地方。
| |
文章录入:还傻 责任编辑:还傻 |
|
上一篇文章: 表示地理位置的地名用字
下一篇文章: 茶马古道探源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