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古老商铺、一座座高宅大院、一个个水埠码头……走进皤滩古街,便走进了唐宋元明清的盐运历史。
几千年来,永安溪航运都是仙居的主要交通要道,而皤滩又是万竹溪、朱姆溪、黄榆坑、九都港与永安溪的五溪交汇处,如此重要的位置使皤滩自然就成为了水运上的繁华重镇。今日的皤滩镇,寂静得无声无息,偶然有挑担而过的村人擦肩与你而过,那脚步却也是悄悄的,一倏即去。慢慢地走,脚下铺着各色花样的鹅卵石在阳光下在沉青色中渗出淡红色的颜色,据说那是几百年的老盐洒落在地上形成的。
自唐代开始,在朝霞与夕阳之中,在皤滩白色的鹅卵石滩上就有了不定期的集市,那时被人称为白滩集。北宋年间,州府把皤滩改成了一个大的水运埠头,随着航运的逐渐增加,商人的增多,真正的商业区在皤滩出现了。明时,白滩集被改成为皤滩镇,也形成了以皤滩为起点经横溪苍岭古道、过缙云至金华的“食盐之路”,那时的皤滩成为一片盐的世界。据说明清时期,每年由安徽等地经过皤滩的食盐就达到5000吨以上。很多有远见的商人在皤滩兴建埠头,在最繁华时就设有十多个地方运输专埠,如金华埠、永康埠、东阳埠、丽水埠、缙云埠、云和埠、龙泉埠等,除了食盐之外,布匹、陶瓷、药材、山货等货物都在皤滩埠头水陆中转。如此人来船往、商贾云集的小镇,终日喧闹着繁华着,使那山和那水也不再安宁。
盐商以及水埠的活跃吸引了全国大江南北的商人,皤滩镇上也不再是盐商的天下,药材铺、酒楼、茶肆、妓院……皤滩成为一条浙东深山里的十里洋场。随着浙赣铁路的兴建,皤滩的运输地位骤然下降,而昔日的繁华已然不再,却改不掉啊那古街、水埠、商铺、老院的往年风霜。
九曲龙蛇街
皤滩古街傍溪而建,呈东西走向,最具特色的不是宽阔的鹅卵石街面,而是它的九曲回肠。眼看着一条街走到了尽头,拐过去之后突然间便又是一条街,曲曲折折,走过一街便似一重天,有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味。
傍溪的古旧街屋,屋后是船埠头,屋前便是临街的店铺,依水而建的埠与房屋造就了游龙走蛇般的街形。岁月无情,时光无痕,原来5公里长的古镇而今只保存了近一公里的长街,从街道上铺设的石子拼嵌的图案来看,九曲古街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经历不同时期的发展才形成的。但无论任何一个时期却都遵循着这样一个建造模式:龙形。整条街有九个直角的拐弯,那好似龙弯曲的形态,而它的家就是永安溪。而那鹅卵石铺就的街面仿佛就是细腻的龙鳞,昭示着一切有关龙的神秘生活。而如此弯曲的龙形,更能使“气”聚集在街内而不外散,带来商业的兴旺。
深受风水学影响的皤滩古街,除了龙形之外,“水口”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当年建造古街的人把上街的五溪汇合处作为上水口,再按照习惯将下游方向作为村脚,即下水口。但考虑到下水口恰好是龙尾,龙尾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实在是大不敬,所以聪明的古人便在村口的水口处设了一处照壁,借以“保瑞避邪”。而古街的上水口位于陈氏祠堂的后边,在水口处建立了一个形似龙角的八角亭,是明清时皤滩人祭神祀雨的地方,可惜的是古亭而今已然不再了。
江南多雨水,每当梅雨季节,皤滩就会终日细雨绵绵,而古街的排水设施设计得却是十分完美,不露痕迹。顺着街道每隔十几米就会有或左右、或前后歧分的小巷,那就是疏通水流和人流的“非常口”,一到下雨时,街上从没有一丝积水,使过往的行人安心地行走,也更不用担心货物会被水淹掉。
林立老店铺
在九曲古街上,矗立两边的是一间间高大的店铺,那些被岁月的风雨吹剥得褪了颜色的招牌店号,仿佛是白了发、掉了牙的老人在用颤抖的声音,在诉说着昔日的繁荣和今日的冷落。
不应冷落的这些老字号店铺,如今冷落了;那锦衣香鬓点染过的妓院,也真真实实地消失了。
街上的老店铺采取的都是前店后库或者是前店后埠的格局,每个店面后中都有一个穿堂屋,再在后边建一个四合院,而后置留一个高高的天井,从天井上倾泻下来的阳光淡淡地照射着那皤滩商人的繁忙人生。而青砖、黑瓦是皤滩店铺的色彩,也许古人认为只有这种颜色才能应和浙东清淡如画的山水。
皤滩5公里长的古街,有1.5公里的主要街道,也是商铺的汇集地。可以说,每个石板柜台都代表着一个店家,而且每一个店家都代表着一个老字号的昔日荣华。遥想当年,古街上牌匾林立、旗招飘舞,是何等的热闹。而今,招旗难觅其踪,难得的是有些老字号的牌匾还依然墨迹犹存:来自北京的同庆和大药房、同源利生大药房、官盐绍酒酒肆、苏松布庄、山珍海错大酒店、两广杂货、堃生官行招募差役的场所、当铺……等等,写尽了皤滩昔年的繁华,而伴随着这繁华而来的还有几座闻名四方的妓院。
“色赛春花”、“胭脂楼”、“粉黛馆”……虽然昔日的旧牌匾而今看来还是那样触目,但这古老的院落里只留下光滑的砖石、班驳的木栏,把那曾经的温柔乡阻隔得遥远如梦。另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是商贾浪人寻欢作乐、消愁解闷的风月场,也许只有那屋檐下大大的木刻“喜”字、厅堂前的莲花与心型的石子还在留恋着昨日时光,低诉一段段过往的青楼尘烟。
沧桑古民居
高高的围墙、迂回曲折的走廊、高翘的飞檐、黑色的瓦当、沧桑的木斗拱、精致的老雕刻……那一座座的古老宅院,在静默中书写着皤滩人居住的历史。
风水在一丝一毫的生活小节里影响着皤滩人的生活,皤滩老宅院的门口大都有镇符,或者是谐音的装饰,比如:蝙蝠——开门纳福;鹿——禄位高登;鱼——吉庆有鱼等等,而这些形象都是以精美的雕刻来体现的。除了镇符以外,皤滩人还喜欢以戏文、人物、传说故事等雕刻来装饰自己的家园,使那古老的民居在百年之后依然生动。这些民居的主人也并非都是商人,他们大都是祖祖辈辈生活在皤滩镇的文人墨客,为盐与铜钱堆积起来的皤滩镇增加了书香与文化的味道。
何氏里大学士府,建于南宋,经过明清两代的不断修缮,院落里回廊婉转延伸、天井错落有致,虽然那雕梁画柱已被时光点染得沧桑污浊,却也遮掩不住它曾经的雍容气度。大学士府是名不虚传的府邸,进了大院穿过大天井,就是当年辉煌之极的捷报厅,而今厅内四壁的十七张捷报依然依稀可辨,想当年那是何等的荣耀。想当年,大学士府里灯火辉煌,气派非凡;看如今,院落中断壁残垣,野草丛生,满目沧桑,不知从哪里吹来的一阵轻风,吹断了残垣上的碧绿嫩草。
学士府中最有影响的人便是清代的著名学者何焯,他也成为皤滩镇迄今为止最有声望的名人了。何焯的书法颇有名气,被康熙皇帝所推崇,他书写的《楷书桃花园诗轴》现在被珍藏在故宫博物院内。
有人戏说,在皤滩古街上走,一不小心便会踢翻唐宋的石子,碰落明清的匾额。古街上的匾额十分多,不提那些老字号的牌匾,而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坐落在古街火墙脚南巷的入口处“贻厚堂”内悬挂的牌匾了,那都是在主人陈瓒璜六十大寿时赠送的。
“洛社名高”的牌匾挂在中堂。北宋年间,是程朱理学的盛行时期,而程颢、程颐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因为“二程”是河南洛阳人,故称为“洛学”,“洛社”便是当时研究“洛学”的一种学社,牌匾是在颂赞陈瓒璜在洛社里的声望高远。赠送者齐召南是乾隆太子宏瞻的老师,与陈瓒璜是同出师门的学友。同时,清代桐城派的大散文家张若震也送了一块书写着“贻厚堂”的牌匾。
时光如梭,岁月如烟,转眼二百多年已经过去,透过两块牌匾依稀可知在昔日,皤滩镇的文风是何等的昌盛!
镇上的其他宅院,比如元利店、周氏里、下园、清风楼、陈氏里、道渊庄古宅……无论是雕刻的精美还是院落的精巧,都使今人的脚步流连往返,去听去想皤滩千年的历史、百年的故事,用心去体味那昔年的一切繁华与凋零。
攻略:
交通:皤滩古镇距离仙居县城29公里,可以在县城搭乘至横溪的班车在皤滩镇下车即可。票价:4元
门票:3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