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己卯年(1579),三魁一带突降罕见的大暴雨,山洪怒奔而下,时“锦溪、戬州、三官宫三桥同圮”。薛宅锦溪桥被毁后,一时两岸过往受阻,极为不便。迫于建桥经费无所出,族人遂建小桥于宗祠前,以便通往。而原锦溪桥旧址东畔则为龟岩(张宅村)张氏所购,成为张氏之地。薛氏没料到,旧桥东畔成为张氏之地为以后建桥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清乾隆己未年(1739),薛氏族人准备在原锦溪桥旧址建造蜈蚣桥(木拱桥),“张惑青囊之说坚阻”。据说,张宅从风水来说是龟蛇之地,但此二物是怕蜈蚣的。所以张氏族人听说薛宅要建蜈蚣桥,当然是要力加阻拦。原锦溪桥东畔旧址早时已卖于张氏,现张氏不肯答应在此建桥,薛氏族人也是没有办法可想,不得已将桥建在一个叫小坑的地方。但是此处风强水急,材木难固。此处设桥,不是长久之计。后来,张氏将锦溪桥旧址东畔转卖于林氏。不久,薛氏又从林氏手中将地买了回来。从异姓手中买回锦溪桥旧址,薛氏族人心中吃了定心丸,“复旧之心益坚!” 咸丰六年(1856),薛氏家族再次准备兴建蜈蚣桥,并得到了当地大户邱光清、苏佩铭、张永操等人的支持,出资捐助。八月十五起工这天,龟岩张氏复执青囊之说横加坚阻。雪溪望族胡氏家族胡东伟出面劝解,最终还是无济于事。龟岩张氏以薛氏越界建桥为由告至官府,“县令兴受贿,差封木石”,不准建桥。薛氏造桥得到附近很多家族的支持,“武洋上村及邻近各处工来佽助者日以百计,殊非官封所能封矣。张乃聚族声称来抄,我亦聚族约号防守。守者鸣锣,合族母催其子,妻耸其夫。百人刻集,日夜防卫,几如戒严。” 八月二十九日辰时,桥梁拱架完工。“不料巳时拆架,桥化长龙卧波也。”当时桥上五十余人随桥倾下,“幸只伤一人左臁,后亦无恙。”刚开始大家归罪于主持建造的工匠吴光谦,“其罪在拙匠吴光谦规矩失度”,认为是他规矩失度而致使桥梁卧波。后来,为首人细细想来,觉得此事“实亦被张阻速成之故”。于是“归咎于张,而脱吴罪”。 张氏受青囊之说影响,出面相阻。而官府又受贿,差封木石。到后来,桥是建成了,却又作“长龙卧波”,桥木遭水漂尽。“一时咎张之心愈愤,而捐建之心愈坚。合族会捐桥木……”,另请工匠再次准备建桥。“而张阻,愈力贿出,兴令偏勘曲断,二审不结。” 不久,新县令杨炳春到任。杨县令莅任后即亲身履勘,一路博询。经勘定,亦认为在原锦溪桥旧址建造蜈蚣桥最为适宜,他下了一道朱谕,要求“即日兴工,毋缓毋怠”,如再有强横出头妄阻的必严办不贷。时为咸丰六年(1856)十一月二十一日。十几天后的十二月初九,拱架初成。第二年四月廊屋上梁。至五月薛宅桥终于全面告竣!(泰顺文博馆 薛一泉 撰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