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寻找徐志摩的“康桥”
作者:编辑/Sop…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数2379  更新时间:2005/12/5 12:09:14  文章录入:还傻  责任编辑:还傻

剑河上的一座廊桥

 
  说来,普通中国人对剑桥大学的认知和兴趣要归功于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了。

  80年前,中国诗人徐志摩或许做梦都不曾想到,他在剑桥的国王学院当了一年的旁听生后,面对美丽的剑河景色写下的那首著名的诗歌《再别康桥》,竟成了日后无数中国人对剑桥最早的启蒙。

  本特森先生曾经在国王学院图书馆担任过管理员,他记忆中图书馆内有个专门的架子,放满了关于这位中国诗人的书。他回忆说,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10年间,来图书馆翻阅这些书的人很多,有一位英国汉学家还在图书馆举办了一次他写的关于徐志摩在剑桥的那本书的首发式。

  本特森说的这位汉学家就是早年在剑桥大学东方学系担任过教授,后来成为独立撰稿人的理查德先生。他花了5年时间,将他当年的研究论文写成了一本名为《徐志摩英伦趣事》的书。书中写道:在剑桥的日子里,徐志摩整天幻想着和林徽音的美丽生活。他在国王学院的拜伦桥上对林说,你我融化在了这康河里,所以这康桥才是美的。而在林回国后,徐竟一天都呆不下去了,据说这也是他在剑桥只旁听了一年的缘故。

  徐志摩的康桥咏叹最终没有打动林徽音,却让毫不相干的中国文学青年自作多情了几十年。可以说至少有2/3的中国人是因为徐志摩的这首诗而认识英国剑桥的,而更多的人甚至觉得徐志摩的这首诗就是写给他们自己的。

  在我的剑桥之旅中,我听到了关于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另一个版本。剑桥人都说,徐志摩的这首诗其实是写给林徽音的,是他想对林徽音说的心里话,当时徐志摩正在疯狂地追求着林徽音。1922年春天,徐志摩和林徽音结伴同游剑桥。据当年徐志摩的同学、后来在国王学院担任院士的英国人罗伯逊爵士回忆说,林徽音特别喜欢剑河上的一座桥,至于哪座桥,老人记不得了,但老人却记得徐志摩每天都陪林徽音在桥上或散步或伫立,后来学生们只要看到他们俩人在桥上,就宁可绕路也不忍心走过去,生怕打扰了他们。
 
   后来林徽音回国了,徐志摩不久就写出那首著名的《再别康桥》。

  然而他却不知道,这首诗后来竟在剑桥引发了一场人文争论,剑河上有许多座桥,徐志摩再别的是哪座桥呢?寻找徐志摩的“康桥”就成了中国人游剑桥的一个项目。甚至还有人拿着徐志摩的诗,穿梭在剑河上那一座座充满灵性的桥间,煞有介事地带着游客们看看哪座桥边“垂着河畔的金柳”,又看看哪片水域里“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招摇”。

  不仅游客们在寻找徐志摩的康桥,就连剑桥的中国留学生们,多少年来竟也在为到底剑河上的哪座桥是徐志摩的康桥而争执不休。

  由于剑河蜿蜒穿过各个学院,每个学院都有一座桥跨在剑河上,所以每个学院的中国学生们都认定徐志摩的康桥就是自己学院的那座桥。据说前几年《人间四月天》摄制组在剑桥拍摄时,导演一时没了方向,哪座桥边都有金柳,哪座桥上似乎都留有徐志摩和林徽音的影子,最后摄制组选择了国王学院的拜伦桥,理由是徐志摩曾在国王学院读书,而林徽音就住在学院,拜伦桥他们每天都会走过。

  在著名的王后学院读博士的台湾人陈亚齐说,她考证下来她们学院的数学桥才是徐志摩的康桥,因为数学桥边那长满青苔的石屋以及在春天里悄悄开放的蔷薇花,正是徐志摩在诗中描述的场景,而徐志摩后来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里说“每当黄昏时分,便和徽音伫立桥边,听教堂钟声撞入心扉”的感觉,只有在数学桥上才能体会到。

  而最新的研究成果是,圣约翰学院的那座著名的叹息桥,才是徐志摩心中的康桥。据说前两年在剑桥大学的图书馆里,新发现了徐志摩写给印度诗圣泰戈尔的一封信的底稿。在这封信中,徐志摩提起了他在剑桥的生活时说:他每天要从“国王”走到圣约翰,在叹息桥上叹息事态纷争,有时一个人去有时则陪别人去。

  圣约翰学院的这座叹息桥又称“失意桥”,因在以往的很多年间,圣约翰许多考试不及格的学生纷纷从桥上跳进剑河自尽而得名。平时那些失恋者亦喜欢来桥上叹息,想不通时就一头栽进河里,当年拜伦因失宠于勃伦特公爵夫人就曾从这座桥上跳进河里,幸亏一个船工路过将其救起。后来圣约翰学院专门请人将这座桥四周封起,就成了如今这样的廊桥样式。

  种种推断论证,徐志摩的康桥最有可能的就是这座叹息桥,似乎只有在这座桥上,徐志摩才抒发出内心深处的情感失意,以及由此而生的那份对自己的怅然的忧伤心结和对林徽音的无奈的不舍情缘。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