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评论:八十岁的年轻谢晋 | |
作者:何建明 文章来源:文汇报 点击数3666 更新时间:2004/1/15 14:20:53 文章录入:还傻 责任编辑:还傻 | |
|
|
世界上有一种人是永远值得我们仿效和学习的,这种人的生命里充满着永恒的年轻与活力。当代中国电影界的巨人谢晋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今年他正好八十岁,但你无法相信这个年龄在他身上是那样的不留痕迹。
谢导,这个称呼是中国人对这位功勋卓著的电影人的最高褒奖,而谢晋先生也最乐于听到这样的尊称。我发现他所到的地方,无论是海埠京城的高官们,还是偏远山区的小脚老太太,他们一见他都会用这样的称呼惊叫起来。 很荣幸,在谢导八十岁的时候,我这个报告文学作家竟然会被他选中当他“大寿之年”的电影新作的编剧。我们的交往因此而开始,我们的交往使我对这座“中国当代先进文化代表的丰碑”式人物有了从远到近、从表到里的认识和熟知。你能想像一个八十岁的人(我不愿也不敢用“八十岁的老人”这种话放在谢导身上,因为我发现在实际生活中像我这样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也无法从体力和精力上能同谢导相比———对此我并不感到可悲,实在是谢导惊人的生命力之让人敬佩!)在四十几度的高温下,每天长途在野外跋涉,一走就是七八个小时?!谢导做得到,而且就在最近的日子里。 今年八月的南方,特别热,气温高达四十多度,我和谢导在八月初到浙江与福建交界的山区进行实地考察正在创作中的一部电影的野外场景。我出差时间有限,我们只能用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十天半月的野外踏勘任务。记得第一天从杭州出发,到达目的地时,我们整整在吉普车上坐了十个小时。那大半是崎岖山路,吉普车的四个轮子时常像在浪尖中搏击的一叶小舟,又颠又簸,我怕谢导吃不消,不时向后座上的他询问。谢导总是一句话:“没事”!他真的没事,而且中途还美美地睡了一觉。而我在到达目的地时,已是全身筋骨酸疼,哪知谢导回头对我说的一句话是:“到我房间开会!”我愕然之余,看到一个健壮的八十岁老人,自己拎着行李,“噌噌噌”地往楼上走……之后的日子是每天有当地官员和文化局的友人带着我们到各处看景。谢导的祖籍在浙江,他说他到过家乡的每一个地方,唯独没到过被称为“浙南屋脊”的泰顺。这回我们一起来到这块谢导梦想多年的地方,着实让他一直处在兴奋之中,而他的兴奋也带起了我的创作灵感和激情。我们天天起早摸黑,天天翻山水,天天汗流浃背。谢导的精力和体力在每天的这种高强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我当过兵,参加过战争,也经历过军训拉练,但在谢导面前我感到自己的“衰老”,走一天下来,累得半死,几身汗臭,而到了晚上谢导还是一句话:“我们开会”———这是只有我们两个人的创作讨论会,这样的会我是乐意开的,因为与大师对话,其乐无穷。 泰顺是块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神奇土地,那儿的明清老房子,那儿的仙鹤般的木制廊桥,还有我把它比作“琴桥”的石町桥,样样都让我和谢导激动与兴奋。为了多看几个地方,谢导从不放过一个有意义的建筑物与风景点,而且他专门挑那些别人没有去过的最难到达的地方。这使得行路的难度更大。我们去的时候正值酷暑最要命的几天,然而谢导带着我从未停止过在泰顺野外勘察的步子。 一天我们去看一条名曰“三条桥”的廊桥,吉普车根本开不进去,得走三四里山道方可抵达。当地人都劝谢导别去了,可谢导一脸严肃地:“既然来了不去,岂不太可惜?”当地百姓听说谢导已是八十岁了,非得扛来“轿子”(也称滑杆)请他坐。谢导怎么也不坐,执意步行。那一天我真有些为他担心,因为外面的气温已高达四十六度,我自己感觉是多少年没有经历的大热天。但谢导那高大的身躯则义无反顾地在我旁边一跛一跛地永不停留着———他走路有些跛,可并没有失去平衡,正是他这一跛一拐的走路样子常叫我忍不住上前扶他,而谢导总是手一甩:“别扶!” 看“三条桥”,引来了当地浩浩荡荡的人群,他们前呼后拥地跟着谢导一起走向山渊深谷,这让我感到一个人民所喜爱的电影导演的崇高和威望!还是太热!中途谢导短暂歇了三次,每一次歇时总有很多人劝他坐轿吧。谢导总是非常可爱地乐着说:“我不坐,我哪能当南霸天!”(他拍《红色娘子军》里南霸天那个坐轿镜头,成了谢导自己一生的禁忌———好可爱的谢导哟!)谢导真的很年轻,他的饭量是我的水平,甚至还要多。我特佩服他吃喝时的豪气。饭量大大的,尤其是酒量,更是大大的,属于真正的海量!他得意地告诉我两件有关喝酒的事:一件是当年周总理请他喝酒,他特别佩服周总理喝“茅台”的水平;二是他在日本勇斗日本“酒圣”的场面———那次谢导拿起茶杯,连喝三杯,将不可一世的日本“酒圣”当场醉倒在地。“我只能算酒仙,周总理才是酒圣,他的酒量是这个———!”谢导伸出大拇指对我说。谢导一直告诉我喝酒的“好处”,可惜这对我这样见酒就昏的人一点不起作用,谢导跟我一起时,最大的遗憾是缺了酒兴。 照理像谢导这样早已功盖泰山的著名导演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威望和经验,拍一部片子根本用不着费力费心,尤其是现在很多影片都是商业运作,“短平快”几乎是多数影视作品的操作规律。但谢导从不,他对艺术创作的那份认真劲令我感动和受教育。为了一个场景,为了一个剧本的细节,他可以不惜一切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去完美。绝不像现在一些导演为了省时省力省钱而糊弄观众、糊弄艺术。这让我明白了他谢导为什么能够拍那么多经典之作的缘故。在文学创作方面,特别是报告文学创作领域,可以说我在创作中几乎很少有时间去改了又改———除了创作任务的繁重之外,还有一种因素是内心的不愿过多费力,然而在与谢导一起的时候,我老老实实地接受他的教诲,因为每一次修改总是一次学习和提高,这才是真正的艺术之路。我想我们都应该从谢导这样的老艺术家身上吸取宝贵营养。因为只有这样,中国的文学艺术才能向着民族性、大众性和世界性的高度迈进。 我衷心祝愿我的忘年之交、八十岁的谢晋导演越活越年轻。
图为本文作者何建明老师和谢导2003年盛夏在泰顺考察(钟晓波 摄)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