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茂竹园古村落
作者:薛一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730  更新时间:2005/5/31 23:02:0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三川一泉

谢氏源出福建,古村肇基元朝
    茂竹园古村落属万排乡,位于泰顺南端,与福建毗邻,为谢姓居住的血缘村落。茂竹园谢氏始祖谢必鑫原居福建福州泥街,元朝元贞二年(1296)肇基茂竹园,迄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茂竹园谢氏家族曾辉煌一时,大宅院之多远近闻名。惜在民国年间,与其有世仇的福鼎陆氏家族打着“自卫游击队”的旗号,放火烧毁茂竹园许多宅院。虽遭火患,整体村落格局仍然保存完好,部分民居以及所有公共建筑幸未受损。
火患之后,谢姓族人又重新建造屋宇,再次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村落。步入茂竹园村,只见巷道纵横,古建筑鳞次栉比。依据不同的建筑文化性质,可以将村落分成三个区域,即礼制建筑区、居住建筑区和位于村落水尾的公共建筑区。
    古代宗法制度以血缘为纽带,特别强调“尊祖敬宗”,《礼记·曲礼》曰:“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祠堂等礼制性建筑成为村落中等级最高的建筑。茂竹园的礼制建筑主要有谢氏大宗祠、谢氏小宗祠(两座)和众厅等。
    在茂竹园附近,谢氏家族还建造了一座“玉泉寺”。寺共三进。现有五人参禅学佛,不同的人生观使他们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
茂竹园的居住建筑最早时以宗庙为中心,依照一定的方位讲究逐渐扩散开来。从民国年间遭火患后存留下的民居来看,整体布局和构作都极讲究,民居门楼均有匾额,如“长发其祥”、“秀挹屏山”、“惠迪吉”等。
在村左的一座民居中,柱子和石磉的用材之巨非常少见,石磉上还雕有栩栩如生的图案。
民居在建造之初,择定宅基后,首先要在厅堂正中央安置一块方形块石,称为“定磉”;然后,各柱子的磉子均依照此块石磉纵横排列。这块“定磉”用的石块被认为是有“煞气”的,所以在民居建好后便要挖除,这是流行于县内众多地方的一个建造习俗;而茂竹园却例外,均保留这块埋在厅堂的正中央的方形石块。
    水口是古代家族非常注重营造的重要区域,一般是通过建造建筑和种植树木等方式进行人文改造,使之更符合人们意愿中美好的格局。茂竹园水口亦是古树参天,阴翳蔽日。现存一座构造精致的宫殿,原本还有一座廊桥,后由于公路建设被改造成石拱桥。关于在此处建桥,其中有个江西阴阳破风水的传说:茂竹园的两条龙脉拱抱着整个村落,交汇于水口处,极为佳美。心怀恶意的江西阴阳来到此地后,假意说两条龙脉相交并非祥兆,需要将它们断开,不明就里的谢氏族人依照江西阴阳之意,在水口建造廊桥,如此一来,便断开了龙脉,风水由此受到破坏。
    关于江西阴阳破风水的传说,县内许多村落兼有流传。在茂竹园,除了破坏水口的风水,江西阴阳还犯下另外两条“罪行”,一是让谢氏族人在村左的龙脉上打开一条路,二是将村内七星墩破除(据说,茂竹园原有七座小山和七个大石墩,因而有七星村之称。七星墩现仅存水口一处)。
    长祀千秋俎豆,永荐万古馨香
    宗祠是家族的象征,不仅是祭祠场所,还是处理宗族事务、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族人的冠礼、婚礼、丧礼等仪式大都在宗祠里进行,或者举行这些仪式时必到宗祠告之祖宗。由此可见,宗祠是家族开展礼制活动的多功能建筑,在强化家族意识、延续家族血脉、维系家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位于村落右方的谢氏大宗祠是全宗族人共有的公共建筑,小宗祠则是谢氏五大房中其中两个支派的支祠,建在村落后山上。谢氏大宗祠也曾毁于火灾,后族人发起重修。几年前,村里将宗祠左前方空地卖给族人建房,使宗祠前方视线变得不甚开阔。对此部分族人颇有异议,认为宗祠乃是家族的象征,周边环境应好好保护起来,怎可随意建房?谢氏大宗祠虽已渐至荒废不用,但家族情结浓厚的部分族人仍非常看重它的保护。
    毗邻而建的两座小宗祠,居左的为谢氏大房宗祠,共三进,二进门楼上悬有“文元”匾,大厅神龛上方则挂有“谢氏忠显宦总考”匾。神龛前的木柱上有联,题“饮水思源长祀千秋俎豆,茹羹报本永荐万古馨香”二十字。
居右方的是谢氏二房宗祠,规模较小,连砖石构作的门楼在内只有两进。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是许多家族到祠堂祭祀先祖的日子。在茂竹园有“官三,民四,畲婆五,乞丐六”的说法,意思是官宦人家在七月十三祭祖,百姓祭祖则在十四日,畲族等少数民族习惯在十五祭祖,乞丐以乞讨为生,三餐不定,哪里会有祭祖活动?“乞丐六”说的是待其他人祭祖完毕后,才有他们去乞讨食物的份。茂竹园虽然有“官三,民四,畲婆五,乞丐六”的说法,但他们祭祖的日子却又是在每年的七月十二,这是祖上的定制,现今族人们已说不清其中的缘由。
    家谱:血缘关系的纽带
    宋以后,随着近代封建家族制度的形成,修谱风气渐兴,到了明清两代,修谱之风更是兴盛。“国不可无史,家岂可无谱乎!国有史则纲纪定,社稷安;家有谱则昭穆序,五常正,亲有所由来,戚有所自出。”(茂竹园《谢氏房谱》)家谱是维系家族血缘关系的主要纽带,每个聚族而居的封建家族组织,都有一部乃至数部家谱。
    家谱有“十五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之惯例。虽有此例,但究竟多少年修一次谱却要视家族具体情况而定。茂竹园《谢氏宗谱》在民国年间编修后,过六十多年后的八十年代初期才又进行一次修撰。在当地,仍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宗谱修好后,要举行封谱仪式,《谢氏宗谱》自八十年代初期封存以来,至今已逾二十多年。我们在茂竹园调查时,一再请求族人,希望能够翻阅宗谱,查找一些史料记载,但是族人们不敢破例,因为一直以来,只有待再次修谱时,举行开谱仪式后,才能看谱,平日谁也不敢随意开谱示众,最后我们只查阅到史料记载非常简单的《谢氏房谱》。

    水云深处有人家
    据说,茂竹园谢氏家族最为兴盛的时期是在清朝晚期,当时拥有丰厚家产的大户就有32家之多。在众多大户中,谢明钿的家产首屈一指,号称当地第一大户。谢明钿出生于清光绪年间,系茂竹园谢氏第十八世孙。谢明钿的宅院并不建在茂竹园,而是位于一个叫尖岭下的小地方,屋宇在民国年间曾毁于火,后来在旧址上重建,已不如原先的精致。尖岭下地方虽小,住居环境的佳美却极难得。民居的靠山雄峻青秀,朝向群山拱抱,视野非常开阔,屋宇前还有一条秀丽的溪流,村民们称为“玉带水”。
谢明钿宅院侧门匾额上的“水云深处”四字,亦可说明他对形胜山水的钟爱。
    谢明钿不仅将屋宇造得极为精致,其建于民国年间的墓葬,雕刻也繁缛异常,单墓葬栏杆的望柱就有二十多种不同内容的石雕,可谓极尽雕刻之能事,石匠系仕阳严山名匠董道水。
在墓葬的对面山上还有一只一米多高、两米多长的石马。当时是就地取材在山头上选石料进行雕刻,没想完工后,却因石马块头太大无法抬至墓地。这只石马只好孤零零地独立于山头餐风沐雨。谢明钿墓葬的所在地叫“墓前村”,村因墓而得名,亦可见该墓葬之不凡。
    风雨寨楼
    在古代,每遇社会动乱,家族中的大户人家为保生命和家产安全,纷纷建造防御性较强的土楼防卫,县内具有代表性的土楼当数罗阳上交阳古村落曾氏家族建造的仓楼。因土楼有类似于山寨的防御功能,乡民们又习惯称之为“寨楼”。
    谢明钿故居旁有一座四层楼的寨楼,四面夯筑厚实的土墙。除此之外,茂竹园村也存留有三座寨楼,民国时期,全村共有六座寨楼。在一个村落中,有这么多寨楼,县内还没有发现第二处。寨楼一般建在民居旁边,为了在受山匪或外族侵扰时能互通消息,寨楼相距都不远,大门亦可相望,寨楼最上层还用巨木出挑,搭置成走廊,以便嘹望。茂竹园寨楼大多建六层,由于长期以来受风雨侵蚀,现存的寨楼只有一座保持原有层数,其他的只剩下四层或五层。这些建于清末民初的寨楼历经百年风雨,至今大多已人去楼空,废弃不用。它们伫立在村落中,见证的是那段动荡的风雨岁月。

    家园远去,古风犹存
    众厅在县内古村落中并不多见,筱村徐岙底和洲岭周湾村建有此种建筑。众厅是乡民们举行仪式的场所。我们去茂竹园调查时,正好遇上许多在外经商的乡民返乡参加祭祖——谢氏五大房中的一房要修祖坟,裔下子孙们便聚集到众厅举行仪式。众厅前有个宽广的天地坪,天地坪前的巷道又分成四个台面,仪式开始后,族人们便要按照辈份排列祭拜先祖,辈份最大的站在厅前的天地坪上,巷道上的四个台面也同样依照辈份依次排列。

    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农耕民族,这百年来,在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转型,乡村中持续恒久的生活状态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显而易见,我们古老的家园正在远去;但是,家族观念仍然存留在部分人的心中,古朴的风俗亦有所保留。从茂竹园谢氏家族依旧按照传统方式举行祭祖活动以及至今仍然保留的其他风俗中,就可见一斑。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