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桐山,桐山——桐山古道行记(二) |
作者:一泉 文章来源:廊桥网 点击数2863 更新时间:2005/4/14 13:34:30 文章录入:还傻 责任编辑:还傻 |
|
这一路走下去,古道上的人文建筑最丰富的也许就是老店铺了,在埠下才刚开始行走,就已迎面看见了一条沿着小溪岸边顺地势建造的一溜店铺,瓦依然是原旧的黑,店铺的所有材木已被时间罩上了灰色,溪水淙淙,老店铺门板紧闭,店铺前小溪岸上的树在这春天脱去冬衣后,已开始冒出新芽。想起当年,在比我们到时的时间还要早时——也就是大清早的,这些店门应该是一声声地吱吱呀呀的打开了,店主们面朝小溪和对岸的山林伸一个舒舒服服的懒腰,抖抖精神劲儿,开始了一天的生意。现在,除了我们一行人闹喳喳的和山林中一声声清脆的鸟鸣声,也就是按相机快门的卡嚓声了,这些店铺已开始让我们兴奋起来。沿着小路(或许是老街吧)往上,最后的一座店铺还有廊道,伸出的屋檐为行了提供了一处躲雨避曙的场所,有些像骑路亭,这座店铺的小木构件也相当精致,牛腿、挂柱、雀替、月梁雕满了图案。守着这片清静的山水,却说明了往昔的繁华。 谦谦君子,规规矩矩往前走路,我们几个“色驴”忙着拍这几座老店铺掉队了,前面是一个叉路口,我往上走去,结果错行了路,好在在“正途”弯处的小辉喊住了我们,看看,才开始没多长时间就迷了路。走这近乎荒弃的古道真得有个好向导,此行要不是有清墨先生作向导,恐怕是不成行的。感谢季先生! 路稍稍平了些,路前方的一个山弯中有一座古墓,那是清墨先生的祖上也就是雅阳塔头底村的始迁祖之一的季德立的墓。季老先生边走边不时的望着先祖的墓葬,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但我知道季先生对家族文化的研究是非常全面而且深彻的,此时的清墨先生或许在思考着一个有关季氏家族历史上仍然解开的问题,或许只是望着先祖的墓,心里产生一种后辈对祖先的感念吧。 排岭头。 我们在排岭头歇脚缓口气。岭头的山草丛中有一块碑,全文如下:福建省福鼎县、浙江省泰顺县县界,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三月会勘奉令树立。 沿着山岭下行,远远的看见山脚下了大片的田地,房前是开满了金黄色的油菜花,村庄的周围是青绿的树和竹子,如果是中间那堆房子是宽敞大气的老房子,或者朴素无奇的小合院,或许这幅景象更让人心动,总觉得老宅院与周围的自然能更和谐,为什么新盖的楼房就不能呢?房子是人盖的,怎样才更和谐,似乎又是千百年来的先人都明白的道理,为什么现在的人们就又不明白了?这么大咧咧地说三道四,自然是说过了些,如果都像老房子那样盖法,我们的土地还够用吗?我想说的是我们吸取传统的精华做和不够,一代代人对传统的延续或许到当今年代青黄不接了。 和格子说起,虽然泰顺和福鼎这一路所走下来的村庄是不同的省份区域,但似乎没有感觉到自己步入了他省,这里的乡土建筑的风格与泰顺的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走了半天还感觉自己是在泰顺转悠。没有太多不一样的感觉,所以对这一种行走所看到的古民居与泰顺的区别没有太多的印象,此地的民居喜用编竹墙壁,用竹蔑编织的骨架,糊上土,刷上白灰,有的柱架用材比较细,这堵墙就显得很秀气雅致。好多的民居的门板上还书有一个“忠”字,不知是何缘故,看字的颜色,当是几十年前的风俗习惯,再往远了,不知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习惯,也没有去问。 茭洋村尾的那棵树俨然是一片游乐园,我们在那里待上了好长时间,树名谐音叫“米凉藤”,大家伙上树的上树,拍照的拍照,闹得如煮沸的一锅水,争相上树的情景就如群猴嬉戏于山林间。向导清墨先生虽然年过七旬,身手依然敏捷,看着像是不费些许力气就上了“米凉藤”。 大笨钟在顶头找到了一个“平台”,久久不愿下树,还脱下鞋放在那个很合适鸟儿垒窝的“平台”上,他说是在玩“行为艺术”,弄得一树的“猴子”挠腮帮子百思不得其解。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