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闽东廊桥民居自助之旅(七)太府堂
作者:陈圣格  文章来源:格子的乡土家园  点击数3490  更新时间:2005/3/2 13:17:07  文章录入:还傻  责任编辑:还傻

太府堂的称号好气派,忍不住叫人联想到明清的深宫大内。但在岭下村,太府堂只是一座古民居的堂号而已,与深宫大内或是高官爵位毫无关系。

      我们是遵郑先生的吩咐找到陆林崇先生的,因为陆先生出自太府堂,对太府堂的情况很了解,可以当我们的解说员。后来因为陆林崇先生自觉普通话不行,又找来陆存金先生来当我们的解说员。经过两位陆先生的虔诚解说,我们大致上了解了太府堂的历史及结构规模。

 

      太府堂位于岭下乡派出所附近,正面门楼及防护土墙已被拆除,其余三面被土墙包着,长达60米,宽20米,七进三堂院落。历史悠久是太府堂的第一特色。陆氏是屏南县的大姓,据陆家现存的《陆氏家谱》记载,其始祖陆噩原籍京兆府人,曾任古田县(当时今屏南县属古田)知县,黄巢作乱后,中原道路梗塞,归乡无望,最后定居今双溪。今太府堂是陆噩后裔迁居岭下后于清初建造的,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曾经居住过陆氏11代人,最多容纳过19户。院落深深是太府堂的特色之二。三重大门进去后就是第一堂,其格局与后来的屏南民居无异,绕过一堂的太师壁,经过一方形砖门,就到达第二堂,之后依次是第三堂,第三堂后面是花圃。说的外行一些,太府堂的形制包括由三个门楼组成的门楼系统、三座院落组成的主房系统和花圃休闲系统。陆先生介绍说,太师壁是可卸的,封建时代贵客临门时,打开三重楼门外的同时,卸下三个堂的太师壁,从入口到第三堂深不见底,其气派非同凡响。构架恢宏是太府堂的第三特色。杉木柱子脸盘口粗,厅堂上方的梁枋规格也显得特硕大,柱子和梁枋所构成的支撑系统虽经三百年风雨而无倾斜之迹,是在令人感叹。

 

      据陆存金先生介绍,建造这座老宅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当时生产力还比较低下,各种工具还比较落后,加上祖上迁居岭下时当地劳力力不多,为了能同时架起三个堂的梁架,主人化了三天的时间,在大道上才拦截到上梁架所需的劳力。这种私房的建造规模是罕见的,但是私房的建造规模在古代某些特定的时期有所限制,据说当时民间建房的扛梁不能超过两扇,而太府堂的梁架为四扇,大大超过了政府的规定。为了能顺利建造太府堂,房主还特意认当时古田县知县做干爹,既然是县长大人的干儿子,那建造如此规模的私房于情于理都可以讲的过去了。

      目前,太府堂的后裔已逐渐搬离老宅,但是取而代之的是他们的乡下亲戚。太府堂内人员很杂乱,什物柴禾堆放也很杂乱,门楼内还有两只尿桶显眼地摆在那里,地面和墙脚污渍斑斑,一看就让人心痛。用一个比喻,假如太府堂是贵夫人,那么穿在身上的却是多年未洗的破衣裳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