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如歌行泰顺(五)
作者:般若香  文章来源:廊桥论坛  点击数2408  更新时间:2004/9/19 22:23:31  文章录入:还傻  责任编辑:还傻

(十二)

    虽然比约定的时间晚了半个多小时,但包车的司机并没有埋怨如歌。他等如歌坐稳,便发动车子向洲岭方向驶去。

    泰顺山路的崎岖,尤过于行蜀道的艰难。古人曾叹道:“遥闻前山相对语,跨绕溪谷数里程”。当如歌坐在车中,穿行于泰顺的群山峻岭时,她深深体会到了交通状况的恶劣。司机的车技极高,在蜿蜒崎岖的山道上左转右绕,游刃有余。有好几次,如歌眼见车前已经没有路了,司机轻轻一转方向盘,车子翩然绕过山坳,化险为夷。从闲聊中,如歌得知他以前做长途运输,经常驾驶大货车行走山路,所以不仅路况熟悉,行车技术也磨炼得炉火纯青。

    车子爬上一段陡峭的斜坡,又向前走了十几分钟,才停在山崖边上。“从这里走下去就到三条桥了。”司机指着唯一的一条山路说。如歌背好背包,准备下山。“等等,”司机喊住她,“折枝毛竹再走。”他从路边的竹子上折下一枝,刚想递给如歌,旋即又改变了主意,说:“我带你下去吧。道上可能会有蛇。”说完,他在前面用竹枝开道,向谷底走去。

    这条山路很长,走了许久之后,司机突然说:“看!桥就在那里了。”如歌闻声寻去,只见三条桥架在两山对峙的峡谷中,桥下的横溪溪水澄澈,水声淙淙。司机告诉如歌,他们站在洲岭乡这边,桥的那边是(土羊)溪乡。三条桥最早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当时是用三条粗木跨溪搭成,所以取名为三条桥。现在看到的这座蜈蚣桥,是清朝道光年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建的。整座桥长32米,宽4米,有11间桥屋。说着,他径自去到桥头的祭祀亭前燃香礼拜,留下如歌一个人在桥屋中辨认写在梁上的字迹。这些文字多是记录这座桥的历史,由谁主持建造的,又是由谁捐资修复的。一年年,一笔笔,记得极为详尽,只可惜很多处的墨迹已被岁月的风吹雨打磨得浅淡了,有些字甚至根本无法看清。历史是人书写出来的,史料却又是如此脆弱,仿佛寓示着人类永远不可能战胜自然。

    如歌正打算招呼司机一起走回去,无意中目光落在桥栏板上,看到上面写有一阙词:“常忆五月,与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处去?人自多情,吟吟水边立。千万缕,溪水难寄,任是东流去。”如歌不由停住脚步,反复品味着。这阙“点绛唇”没有落款,但可以猜想一定是一个痴情的女子为等待恋人的归来而发出的慨叹。他们曾有过郎情妾意的悱恻缠绵,后来不知因何缘故,她的恋人出门远行,一去经年,杳无音信。她便日复一日地等在桥上,将满腹的相思说与流水听,却无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走吧?”司机有些不耐烦地催促,他是无法理解如歌为什么会盯着栏板发呆的。如歌应了一声,跟在他后面沿原路走上山。可是她的心底却蒙上了一丝淡淡的忧郁,难以遣散。

三条桥,一条有故事的桥

    (十三)

    从洲岭到筱村的路,如歌足足走两个半小时。论距离,这段路只要一个小时便可以到,但是不巧碰到断路施工,还有一桩大货车的翻车事故,南来北往的车子堵在山的两边,依山路逶迤排开,动弹不得,场面倒很是壮观。如果在城市中遇到塞车,开车的人和乘车的人都会变得焦躁不安,但在这里则不同,人们不但不会烦虑,反而走下车子,聚在一起闲聊。如歌想,这些平日里山前山后隔相遥望的人们,一定在感谢道路的堵塞,为他们提供了绝好的当面交流的机会。

    司机跳下车,兴奋地加入了谈话。如歌独自坐在车中,百无聊赖中忽地灵光一闪,开始盘算为泰顺设计四大工程之事。第一项工程,鉴于泰顺到处都是盘山路,可以考虑将其中最险的几段改建成驾校的练车道,这样培训出来的学员能轻松地应付各种路况。第二项工程,将县内各廊桥、老宅前面的电线改道,由架在空中变成埋入地下,方便广大摄影爱好者进行创作。第三项工程,在各个廊桥间开通观光专线车,以解除游客的奔波之苦。第四项工程,……

    如歌的“第四项工程”还没来得及想出,便看到司机走回来。“可以走了。”他毫无表情的说了一句,重新发动车子,飞也似地奔向筱村。这段路没有去洲岭的路险,所以他开得比刚才还要快,似乎要把因为塞车耽误的时间弥补回来。

    不久之后,一个村镇出现在眼前。山路变为了街巷,路上的行人和道边的小贩渐渐多了起来。车子穿过这个小镇,又向前行了几里路,停在一片树荫之下。司机指着对面一座农家小院说:“走过这个院子就可以看到桥了,很近的,我就不陪你去了。”如歌心里暗自高兴,本来她也不喜欢被这个司机跟在身边。

    依照他指的路,如歌转到屋后,一座木平桥赫然出现在眼前,它的外形与构造同永庆桥如出一辙,但它要比永庆桥更为朴实一些。如歌见到桥头有几个小女孩在玩耍,随口问道:“这里是文兴桥吗?”“不是,不是!”女孩子们争着回答,“文兴桥在坑边村呢。”“那这里是什么桥呀?”如歌困惑地问。基中一个年纪稍长的女孩回答说:“我也不知道它的名字。不过你可以到桥上去看看,好象里面写着呢。”边说着,她们边拥着如歌一起上了桥,又一起帮助她在桥栏上找寻桥的名字。“在这里了!”有个女孩忽然兴奋地喊道,“叫做东(土羊)桥。”她把如歌拉到写有桥名的那块木板前,其他小伙伴也不约而同地跟过来。“我妈说过我的小姨就是从这里跳下去了……”不知是谁冒出这么一句,那个年纪大些的女孩赶忙制止她,道:“不许乱讲!妈说过不许再提这件事!”一时间,女孩子们都不再说话。如歌见状,和她们道别后,离开了东羊桥。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东垟桥的外形与构造同永庆桥如出一辙,但它要比永庆桥更为朴实一些

    (十四)

    司机正在一间小杂货店里吃泡面。他很奇怪如歌这次为什么只在桥上呆了短短的时间便回来了。如歌说:“这座桥不是我要去的文兴桥。”司机“哦”了一声,转而向店主打听文兴桥的方位。如歌则坐在门口逗弄店中的一只小猫。小猫很是喜欢如歌的抚摸,懒洋洋地躺在她脚边,还不时伸出舌头舔舔她的手。店主见到这情形,笑着问:“你喜欢这只小猫?送给你吧?”如歌无奈地答道:“可惜我带不走它啊。我家离这里很远呢。”小猫似乎听懂了他们的话,“蹭”地一下站起来,伸个懒腰,向屋内走去,大概它是舍不得离开这个它称之为“家”的地方。

    等到司机吃过饭,如歌才重又回到车中,向文兴桥方向驶去。路上,如歌在心里暗自觉得这个司机一点都不厚道。很明显,文兴桥不在去泗溪方向的顺路上,所以他不愿绕道过去,便把自己带到一座不知名的桥边。

    车子没走几分钟,车前突然冒起白烟,还伴随着一股呛人的橡胶味道。司机嘟囔着诅咒了一句,说:“车子熄火了。文兴桥不远,你走过去吧。我在这里修车。”如歌点点头,自己顺着田间的小道,一路询问着找到了文兴桥。

    文兴桥建于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也是座“蜈蚣桥”,桥长46.2米,宽5米,弯弯地跨溪而建。桥前是大片大片绿油油的稻田,桥后是苍郁的群山掩映,山坡上向阳的一面,凿有许多半圆形的墓穴,想来这里是块风水宝地。

    如歌跟随挑担的乡人走上木桥。桥内很凉爽,拱形的廊檐遮蔽住外面炎炎的烈日。桥屋内设有一个“灯火千秋”的神龛,供奉着桃园结义的三兄弟,微弱的香烛之光随着人影的移动而明暗扑朔。神龛前放着一个求签筒,桥栏上挂着解签的签文,过路的人可以在此占上一卦,然后自求自解。 

    挑夫走到桥头停下来,卸下肩上的担子,坐在栏杆凳上休息。如歌继续向前走,爬上岸边的小山坡,选择一个角度举起相机准备拍照。她还没有来得及按下快门,便从取景器中看到一个中年妇女从桥头凉亭中窜出,手中挥舞着一根木棍,嘴里大声地叫着。这时,桥旁一个小院中走出一个男子,把那妇人拉回院子。妇人进院前恶狠狠地把木棍向如歌抛过来,提高嗓音喊叫着,大意是责问如歌为什么用一个黑洞洞的家伙对着她。如歌真是哭笑不得,幸好那女人进屋后便不再出来,免去了向她解释的麻烦。(未完待续)

进入论坛查看更多照片》》》》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