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重回楠溪江
作者:陈志华  文章来源:温州日报  点击数3730  更新时间:2005/1/3 20:17:46  文章录入:还傻  责任编辑:还傻

编者按:1999年,一本《楠溪江中游古村落》洛阳纸贵,使世界震惊温州的楠溪江沿岸竟然有如此深厚的村落文化,如此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据统计,迄今仅我市新华书店就销售了几千册。日前,再度深入考察上游古村落之后,原作者、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出版了《楠溪江上游古村落》,成为研究楠溪江村落文化的“双璧”。该书图文并茂,精美彩色插图百余幅,着重介绍了林坑、黄南、上坳三村的状况,其中林坑被称为浙南山地古民居的典型。

    楠溪江是瓯江的支流,楠溪江的文明史从下游逐渐向上游发展,经过西晋末年和北宋末年的两次中原衣冠南渡,尤其是五代十国时南闽王氏内乱导致的生民北迁,下游和中游已经人口密集,村聚相望。这些移民,文化水平比较高,很快就使楠溪江中下游村落成为农业经济繁荣的人文荟萃之地。经过他们一代又一代的经营,村落的发育比较充分,除了住宅之外,宗祠、庙宇、书院、亭阁、戏台、牌坊、寨墙、堤岸、水渠之类,凡古代农耕社会所应该有的各类建筑,都已经完备,甚至还有规模不小的园林。到清代晚期,少数几个大一点儿的镇子上,商业街也已经初步成形。
    上游呢?除了昆阳、潘坑、碧莲等几个集镇相当繁华之外,上游山区里大都是些很小的村子,有一些甚至只有篱落三四处,野屋五六家而已。宗祠、庙宇,偶然在几个村子里可以见到,大多规模很小,体制也不完备。不过,我们对上游聚落其实很早就发生了兴趣。
    1991年,中游聚落的研究到了尾声,最后的一幕便是我和当时的硕士研究生舒楠为了证实楠溪江建筑风格的边界,在烈日直晒之下,冒着四十度出头的高温,步行翻过四道山岭,到张家岸、白岩、佳溪和岩龙去过。带路的是一位复员军人,岩头金姓一族,名字里有一个豹字,他拿出豹子般军人过硬的本事来,翻山越岭如履平地,把舒楠累得中了暑,我的旧布鞋双双掉了底,迈一步响两声“噼啪”。虽然相当艰苦,那一趟却很使我们兴奋。那些聚落,挂在山坡上,谷底流淌着澄澈透明的溪水,哗哗地响。轻巧的木屋,错错落落地层层叠在一起,看上去就不是一幢幢的了,好像是一片仙山楼阁。有几个小村,溪水环绕,须得踏着长长的步进去。有几个村子连步都没有,岸边停靠着小小的竹筏,行人要上筏子,或者撑篙,或者拉着一根架在两岸之间的篾丝缆绳,才能慢慢渡过去。那些村子,即使不在人间之外,仿佛也不在人间之中。凑巧天气多变,偶然
    有白云缭绕在檐头,灵动幻化,看得我们
    心迷神摇,不觉得就盼望着巫山神女会在这里飘飘然走将出来。那些村舍,大多也有一定的矩度,因地势变化而稍作自由变化,粗看上去仿佛随宜而生,随兴而长,只求与自然相亲而不受人为的拘束。但越往山里走,砖石的砌筑部门就越少,到了深林区,有些房子就只剩下一副轻巧的木架子和薄薄的一层板壁了。这样的房子,冬季怎么御寒呢?山风很硬啊!问一问山民才知道,这些房子,看上去那么空灵,就因为四面有一圈外廊,每年秋收之后,檐柱间穿上几根横木,把脱过粒的稻草一把一把地搭到横木上,便形成了防风保温的屏障。房子里一冬天都生火盆,烧的是老树兜,火苗虽然不旺,却能保昼夜温和。到来年春天,阳气回暖,便逐渐把挂着的稻草一把把揪下来烧灶火。气温一天天升高,稻草的屏障一天天稀落,到天气热了,稻草也烧光了,房子四面八方都透风,凉快得很。这样一年一个轮回,冬暖夏爽,设想得非常巧妙。或许这也是一种生态建筑设计。我曾经在书本上看到过,两三万里路之外的意大利农村里,有这样的农舍,很佩服它们的巧妙。到了楠溪江上游,才知道原来中外劳动者在这件事上都同样聪明,想到一起去了。
    诗人谢灵运曾经当过永嘉太守,他写的诗《登石门最高顶》有句:“疏峰抗高馆,对岭临回溪,长林罗户穴,积石拥阶基。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迷。”石门在楠溪江上游,那里连绵的山岩把路堵塞了,密匝匝的竹林遮蔽了小径,打开屋门便是森林,岩石一直簇拥到台阶下。那种风光是雄浑而苍凉的。
    上游山民谋生艰难,远不如中游那样水丰土腴,衣食有余,所以读书科举的成绩不像中游那样出色,但也不是一片荒芜。溪口戴氏,宋代出了几位重要的大学者,不过它处于上、中游之间,且不去说它。科名不断的潘坑、昆阳、碧莲等都是集镇,也姑且不提。远在县境西北林区里的岩龙村,没有几户人家,却有一座建了戏台的祠堂,大门前还立着一对进士旗杆。这个小村,在我和舒楠访问之前几天才通了电,当年的读书郎,临窗夜读,未必会囊萤映雪,那么,是燃着竹篾还是燃着油灯?是桕子油还是桐油?在全国各地农村,不论多么偏僻,多么穷困,我们几乎都可以见到大一统的中华典籍文化鲜明的存在。但是,纵然这样,我还是朦胧地意识到,荒僻、闭塞,过着自然生活的山村,必定有过和中游有明显差异的带着点儿野性的民俗文化。这种民俗文化正在迅速消失。所以,我们心里并没有完全排斥到楠溪江上游去研究几个村子。我们要写出中国农业聚落完整的谱系,当然不能没有它们。
    这次访问大大激起了我的热忱,回到北京便向凤凰电视台《寻找远去的家园》摄制组建议,请他们去拍摄。这年夏天,他们终于去了。一到林坑,摄制组的全体朋友齐声高呼,感谢我把他们带到那里。愉快地拍完之后,8月31日我离开温州,9月2日,摄制组的赵群力先生不幸在拍完林坑村之后因飞机失事而殉职。这件意外事故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林坑人怀着山民们最真诚、最强烈的感情纪念他,要给他建一座纪念馆,永嘉县领导也决意用保护林坑等三个村子来纪念这位杰出人物。于是,我们接受了邀请,在2002年深秋到了林坑住下,以它和黄南、上坳为起点,着手我们的楠溪江上游乡土建筑研究。(全文有删节) 
进入论坛参与评论:http://www.langqiao.net/BOBBS/dispbbs.asp?boardid=15&id=6315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