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碇步龙 |
6月9日,国务院在中央政府网站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泰顺申报项目《泰顺提线木偶戏》、《龙舞》(碇步龙)和《畲族民歌》名列其中,入选数位居全国县级榜首。
据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136项推荐项目,经专家严格审定,此次入选项目共191项,扩展项目164项,较前两批合计1028项有了大幅度缩减。
泰顺县非遗保护中心有关工作人员表示,泰顺上述3个申报项目的顺利通过,不仅表明国家文化部门对泰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可,也是对泰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工作的充分肯定。项目获得通过后,泰顺县将继续履行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对国家文化部门做出的承诺,学习借鉴兄弟县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落实保护责任,为繁荣我县文化多样性做出贡献。
据介绍,泰顺提线木偶戏源于南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浙北及泉州两大木偶派系的艺术,在头像雕刻、人物造型、服饰装扮等方面均独具一格。从事木偶戏的艺人,不仅要有精湛的提线水平,而且还要会兼唱多种曲调。木偶戏以其独特的技艺和演出风格,已成为百姓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戏剧艺术形式。
龙舞(碇步龙)是流传于我县境内一种风格独具的龙舞,始创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据仕阳镇朝阳村(原枣阳村)林氏族谱记载:林氏裔孙为庆祝朝阳林氏宗祠落成,突发奇想,首创在碇步上舞龙灯,用以庆典。舞龙从“开龙门”到“关龙门”共有六十多个套路,主要动作有搭龙坪、龙戏珠、龙舔珠、龙咬珠、排寿字、蹲马龙等。龙舞队形流畅多变,节奏有序,飒爽的舞姿倒影在水面上相映成趣,已成为中华龙文化延伸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泰顺畲族民歌起源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随着畲族迁入泰顺后,繁衍生息。畲族民歌丰富多采,是畲族民众的智慧结晶,其歌词古朴自然,清新活泼,充满原始山林风味,体现了畲族的风情特色。经历几百年的延袭、充实和扩展,畲族三月三歌节逐渐成为畲民共同演绎畲族传统的民间艺术盛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截至目前,加上此前已入选的药发木偶戏、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泰顺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到5项。(林宗义)
畲族民歌
泰顺提线木偶戏
该贴已经同步到 大笨钟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