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实施文化“走出去” 山城非遗展风采 |
作者:林宗义 文章来源:泰顺县非遗保护中心 点击数2466 更新时间:2010/8/21 0:36:16 文章录入:天文绿蛇 责任编辑:天文绿蛇 |
|
▲仪式现场 国家文化部于8月1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颁证仪式”,向参与申报工作的95个单位颁发证书,泰顺申报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名列其中。 加此次颁证仪式的有“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各省、市,县相关负责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同志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代表出席颁证仪式,刘延东同志作了重要讲话。 颁证仪式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当前,在全球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影响下,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冲击,处于濒危状态,形势非常严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各级政府要深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进行规划和部署,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法规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和机制,综合运用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多种方式,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热贡艺术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上此前已入选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等4项,我国目前共有26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中,泰顺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如木拱廊桥、药发木偶等传统营造技艺;有如畲族民歌,碇步龙舞等传统特色艺术;有如提线木偶戏等传统戏剧;有如百家宴信俗等特色民间信俗等等。 近年来,在泰顺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文化部门的不断努力,泰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卓有成效地全面展开,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日益增强,保护意识已日益深入人心。二是不断深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拓展保护领域。从2003年泰顺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到2008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护内容从原来的民间文学,医药、舞蹈、戏曲、美术等民族民间艺术,拓展到目前包括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技艺、民俗等十大门类,内涵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全面。三是逐步形成科学的保护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代表性传承人得到有效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逐步展开。四是重视文化遗产的活动,赢得社会的积极肯定。2007、2008年,泰顺在北京组织了“泰顺提线木偶”参加文化遗产日大型展览和奥运广场文化活动。2009年组织了“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参加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2010年6月承办了温州市文化遗产日首个 “泰顺木偶艺术成就专题展”。 此次泰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成功申报,是各级文化单位、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以及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为做好申报工作,泰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了充分、详实的准备工作,组织专家认真论证了申报项目,精心准备了申报文本。在申报工作中,客观全面地反映了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保护的情况,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有关国家的支持和关注。充分说明了国际社会对泰顺非物质文化的理解和珍重,也是泰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泰顺非遗中心主任季海波在仪式现场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证书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