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历经风雨屹立至今的中华古桥
作者:吴聿立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数914  更新时间:2010/8/19 22:09:47  文章录入:大笨钟  责任编辑:大笨钟

湖南凤凰风雨桥
泰顺廊桥姐妹桥中的溪东桥(网络供图)
晋祠鱼沼飞梁
河北涿州永济桥效果图
河北涿州永济桥桥面
河南临颍小商桥(河南古建所供图)
夜色中浙江湖州大运河上的石拱桥

235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40处桥梁建筑

  桥,是人类建筑中的一朵奇葩。翻翻中国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我国古代的桥梁建筑成就辉煌,它们不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我国的塌桥事件一再发生,如河南栾川塌桥、湖南湘西凤凰塌桥、广东九江塌桥……这着实令人遗憾、心痛。

  我国幅员辽阔,河道纵横交错,古人曾建造了数以千万计的桥梁。据笔者统计,仅前六批共235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桥梁建筑就有40处之多。与那些坍塌的现代桥梁相比,这些古桥不仅设计精巧,而且坚固耐用——它们虽承受了千百年的风雨侵蚀、洪水冲击、地震破坏,以及战乱兵祸的洗礼,仍有大量的桥梁屹立不倒,为今人所用。下面,我们就认识一下其中特色鲜明的“坚强”的古桥。

  专题文/图 

  本报记者     吴聿立

  国家文物局  滕   磊

  安平桥曾是

  世界最长桥

  福建晋江安平桥全长五华里,又称“五里桥”,曾是世界上最长的桥,比南京长江大桥的正桥还长数百米,留下了“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

  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用花岗岩砌筑,全长2255米,宽3米~3.8米,共有361个桥墩。桥墩用花岗岩条石横直交错叠砌而成,设计者在不同的水流位置选择了不同的桥墩形式,水流一边急一边缓的港道地方为单边船形,便于泄水;水深流急、水面较宽的主要港道为双边船形墩,以减小流水的阻力;水浅流缓的地方为长方形桥墩,以增加桥的稳定性。桥面用 5~8条大石板铺架。桥面上沿途建有五座凉亭,供行人歇脚。东端为水心亭,西端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规模最大,面宽10米,周围保存历代修桥碑记16方。亭前伫立2尊护桥将军,系宋代石雕艺术品。在三亭中间,还有2座雨亭。桥面两侧有石护栏,栏柱头雕刻狮子、蟾蜍等形象。

  倡建安平桥的富商黄护,生于1086年。20岁时随姑丈高纪昌到广东经商,后又渡海到东南亚文莱发展。三十岁时衣锦还乡,在安海街坊上开了十二间商铺,主营米粮、蔬果、杂货,次营饮食、海鲜、山珍,成为安海当地首富,后代繁衍生息,郑成功的亲戚中就有黄护的后代。黄护从小博览群书,喜欢结交高僧,为人热心公益。1138年,黄护捐资倡建安平桥。但工程进行到一半,他就不幸病逝。儿子黄逸继承父志,继续主持修建安平桥,至1152年终于大功告成。

  安济桥为现存最古老的桥

  河北赵县安济桥是众所周知的一座古桥。安济桥又称“赵州桥”,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桥之一,由著名匠师李春于隋朝大业年间(605年~616年)建造。它横跨洨水南北两岸, 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赵州桥全长50.82米,宽9.6米,跨度为37.37米,由28道独立拱券组成。在大桥洞顶左右两边拱肩里,各砌有两个圆形小拱,用以加速排洪,减少桥身重量,节省石料,这种“敞肩拱”建桥技术的运用,是中国古人对世界桥梁史的伟大贡献。

  1400年间,赵州桥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连1966年附近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都没有伤害到它。

  岳飞小商桥写下《满江红》

  河南临颍小商桥同样是一座“敞肩拱”的石桥,茅以升先生认为该桥要早于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它始建于隋开皇四年(584年),桥长21.3米,宽6.45米,高6.55米,通体用红色石英砂岩砌筑,主拱券用20道并列券建造。主券两侧各有一腹券,外券石上雕刻有精美的图案。

  小商桥与历史上著名的“郾城大战”有关。公元1140年,金人南侵,岳飞由襄阳北上,与金兵大战于郾城。7月8日,在小商桥南十多公里处,双方展开大战,杨再兴和岳飞大破拐子马,金兵大败。几天之后,金兵首领兀术又亲率兵众,以小商桥为前阵,和宋军对垒。岳飞为了乘胜追击,派杨再兴将军率三百轻骑为前锋攻击敌军。他们和金兵从辰时死战到申时,由于杀敌心切,杨再兴越河北上准备直捣黄龙。过河时,杨将军的坐骑被河中的淤泥、蒿草缠住,陷入河中,金兵万箭齐发,杨将军虽满身箭镞,仍怒目圆睁,面向北方而不倒。岳飞赶到后,看到此景,失声痛哭,将杨再兴将军火化后,仅箭头就有三升之多。然而岳飞还未来得及替杨将军报仇,就接到了班师回京的金牌。悲愤之余,岳飞来到小商桥,仰天长叹,挥笔写下了这首大家熟悉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其中提到的“凭栏处”指的正是小商桥。

  展翅飞舞的

  “鱼沼飞梁”

  十字形的桥是极少见的桥梁形式,山西晋祠中的“鱼沼飞梁”是这种十字形桥的孤例。“鱼沼飞梁”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区西南的晋祠圣母殿前的水池上,是一座精致的古桥建筑,四周有勾栏围护可凭依。该桥始建于北魏时期,与圣母殿同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重建圣母殿时,利用殿前的泉水筑了砌石泉池,由于池中多鱼,所以取名“鱼沼”,因循“架桥为座,若飞也”、“飞梁石磴,陵跨水道”的说法取名“飞梁”。

  桥面作十字形,东西长19.6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前后与献殿和圣母殿相接,南北桥面长19.5米,宽3.8米,左右下斜连到沼岸。由于桥面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与地面相平,整个造型犹如一只欲展翅飞舞的大鸟。在方形沼内,置34根石桥柱,柱头置木斗拱与梁枋,承石头桥板与石栏杆,石桥面中高两侧面低,木斗拱与梁枋改变了石桥面的推力传递方向,使重量垂直传到桥柱上,桥柱从梁枋荷载角度分布间距宽窄不等。鱼沼飞梁充分利用不同材质在不同环境中的特点,如石头耐腐、耐磨、防火,木材具韧性与塑性,加以合理利用以达到桥梁坚固、美观、耐久的效果。

  乾隆赐名的

  最长石拱桥

  河北涿州永济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因横跨于拒马河之上又名“拒马河桥”,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后赐名为“永济”。桥端筑引桥,总长660米;桥南砌筑石堤并下设涵洞22个,使其成为“堤形引桥”以泄夏秋洪涝。

  文献记载,永济桥并南北堤形引桥长二百余丈。2004年12月,经对该桥引桥进行的探查和试掘,永济桥主桥并南北引桥总长为627.65米。其中主桥为单路九孔石拱桥,总长151.15米,桥面宽10.7米,由分水石至桥面最高点6.3米。桥立面为九孔联拱式,桥体呈中高两端坡状。

  永济桥历史上为十八省通衢之必经,古御道之要冲。桥体规模宏大,罗哲文先生称之为“中国第一长石拱桥”;造型优美,远望恰似一条彩虹横跨两岸,历来被誉为涿州八景之一,素有“拒马长虹”的美誉。

  美丽廊桥

  巧夺天工

  廊桥亦称虹桥、蜈蚣桥、风雨桥、亭桥等,为有顶的桥,可保护桥梁,同时亦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等。这种桥在中国南方地区多有分布,特别是闽浙交界地区,也被称为“中国廊桥之乡”。

  泰顺是浙江省南部一个山区县,与福建接壤。历史上的泰顺,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们出外行走十几里都难以见到人烟。为了方便人们歇脚,泰顺的先祖们不仅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边建上一座风雨亭,还把风雨亭与河上的桥梁结合在一起,建造出了美丽的廊桥。现存30多座明清廊桥,其中泗溪姐妹桥、三魁薛宅桥、仙居桥、筱村文兴桥、三条桥等木拱廊桥在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以较短的木材,通过纵横相贯,犹如彩虹飞架宽阔水面,其巧妙的结构,令人惊叹。20世纪70年代,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组织科学家对浙南叠梁木拱桥进行实地考察与比较研究,认为浙南山区的叠梁木拱桥与北宋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极为相似,应该就是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结构。

  廊桥建造的基本单元采用六根木构件,“井”字形穿插搭接而成,不用钉铆,利用构件别压产生的摩擦力固定。这些木构件制作简单,规格统一,便于运输,伐下的树木只需经简单加工即可制成合格构件。同时,木构件可轻易装卸,拆桥时可以做到不损构件,重复利用。正是由于廊桥结构上的特殊性,坚固耐用,且以人为本,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因此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