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浙南廊桥魅力 |
作者:廊桥网友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328 更新时间:2002/4/19 13:54:1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在“五一”长假日里,我们用5天时间,经浙南6县市,行程900公里,沿途经泰顺、景宁、文成、平阳等地,发现浙南绝大部分山区存在古廊桥,估计不下200座,数量惊人。 今年5月2日,从温州苍南起程,先到了浙南西部泰顺县,境内山峦起伏,上百条溪流纵横交错,该县有“古桥之乡”、“浙南古桥博物馆”的美称。该县文物馆有资料记载,宋、明、清时期留下的古桥有80多座。相传,这里最早的桥建于唐代贞观年间(627年—649年),3条巨木跨越溪流,人称“三条桥”。 这些廊桥是宋代最为流行的虹桥的变异。其中可分三类:第一类是“八字桥”,最具代表性的是泰顺泗溪镇溪东桥,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后曾重修,全长43米,宽6米,离水面9·5米,廊屋高10米,净跨31米,桥两边依山而建,像一位巨人跨溪的双腿。有位摄影家从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找到了浙南廊桥的原型,这种曾被考古界认为已经失传的“八字桥”桥型,仅在泰顺县就多达15座。 刘宅的“仙洞虹桥”,建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代表着廊桥的另一种风格。此桥与四合院式的民居相连,桥身分两层,下层是桥,供人通行,上层是刘氏祠堂,摆设着神龛。每年刘宅村集市开张前夕,都要来此举行祭祀活动,热闹非凡。 第三类是伸臂梁廊桥,代表作是泰顺战州的永庆廊桥。它的桥墩犹如一艘战舰,逆溪水而踞,将溪水一分为二;从桥墩向两岸各有数根梁木承托桥身;桥上建有廊屋24间,两侧装挡风板,冬暖夏凉,供行人小憩。 何以有廊桥? 5月6日,我们行程最后两天时间里,在浙南大山中时时遇到历史名人的宅院,令人惊喜。这些府邸周围,一般都有保存完好的廊桥。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籍在文成县南田(原属青田县),刘基人称“五百年名世,三不朽伟人”,刘基庙两侧仍肃立着“王佐”、“帝师”的牌亭。在景宁畲族自治县的东坑镇章坑村,有一座清朝贡生宅院,院后山林青翠,院前清溪常流,“接龙廊桥”、“归返廊桥”两座廊桥,增添了它的气派、神秘。在文成县梧溪村有一座北宋宰相富弼(与王安石同时)归隐山林后的宅院,现改为祠堂,香火至今不断。在它右侧的乡间小道近100米处,是清光绪年间贡生富福的宅院,现在由他的后人分四房分别居住。平阳县青街畲乡,保存着非常完整的“睦源廊桥”,至今仍是该乡的交通要道和休闲娱乐之所。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泰顺县是温州市的贫困县,这里为何能产生如此之多精美的廊桥?据该县文物馆馆长分析,大概有3个原因:一、浙南属于亚热带雨林气候和海洋性气候交替的地方,多雨又多山,桥是必不可少的。桥而带有廊屋,可供山民在荒郊野岭行走时作“避雨伞”和小憩处。二、泰顺廊桥最早一座叫“三条桥”,据上海刘杰先生称,这廊桥的桥型来自北方,浙南出过刘伯温、富必等朝廷高官,他们辞官归隐山野后,桥型也随之安居浙南。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浙南山区的木材和劳动力都很廉价。 坏消息好消息 廊桥是木质的,经历几百年风风雨雨,颜色、框架等多有败坏。我们听到一些令人痛心的消息。1990年8月20日,泰顺南浦潘洋村的福庆廊桥在山洪暴发中被冲毁。这座桥建于清光绪元年,全长44·1米,宽4·8米,廊屋15间,中间为三层楼阁的重檐,极其雄伟壮观。 武义县的标志景观“熟溪廊桥”是世界上最长的廊桥,在今年6月23日被汹涌的洪水冲塌。它始建于南宋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后多经重修,有廊屋51间,岸边有一庵作镇护。这座桥长140米,宽4·8米,基础非常讲究。桥屋是飞檐重叠式结构,楼阁高耸,浮雕精美;桥两头有精美的桥门和引桥,各列石狮一对。这座桥梁史上难得的珍品塌了,叫人揪心地痛。 国家文物管理局杨道明教授曾专题考察了廊桥,他认为浙南廊桥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古桥瑰宝,是“古建文物”、“民族精粹”。 上海同济大学研究乡土建筑的刘杰先生说:“泰顺廊桥完全有可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如能联合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申报,效果会更好。在这个地区,完整的廊桥有200多座,而且都很古老,这在世界范围内是极为罕见的。” 这些年来,由于发展经济,乡村的生活和环境变化较大,廊桥的完整性遭到严重破坏。好在当地政府部门已着手治理整顿,要还廊桥一个原汁原味的风貌,并有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战州永庆廊桥,远看犹如一艘威武的战舰。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