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采茶舞曲》美 泰顺传雅韵
作者:周大风  文章来源:温州晚报  点击数2183  更新时间:2007/9/3 23:29:26  文章录入:大笨钟  责任编辑:大笨钟

  《采茶舞曲》的作者周大风多年后重回泰顺,和当年第一次演出《采茶舞曲》的泰顺某小学的孩子们欢聚。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在中国被传唱了几代人,在全世界还有60余种唱片、磁带、CD片发行,1983年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亚太地区风格的优秀教材”。很多人以为《采茶舞曲》是吸收了江苏民歌素材,以杭州梅家坞茶农生活为原型创作的,其实这支名曲和我市泰顺县仕阳乡村还有很深的渊源。前日,本报记者就此事和我国著名音乐家、原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曲家、《采茶舞曲》的词曲作者周大风教授连线采访。昨日,周老就为我们传来了他亲自撰写的《采茶舞曲》的创作回忆录,为我们揭开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

     在泰顺一气呵成


    1957年春节后,按浙江越剧二团计划,全团50人先奔赴“千年不闻锣鼓响,万年不见戏上台”的泰顺山区各区乡巡回演出。时任该团艺术室主任的我也跟团前往。
  在泰顺、文成、南田等处,我还看到了气魄宏大的“百丈■瀑布”;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百丈■水电站”;南田美轮美奂的刘伯温庙;泰顺深山冷岙中非常漂亮庞大而闻名的大瀑布、精巧的廊桥、也看到成群结队的几百只猴子在山林上嬉戏……的确大开眼界,尝到了幼时母校教导的“行万里路,读万种书,交万般友,做万类事 ”的甜头 。
  清明过后,谷雨左右,我到泰顺东溪乡茶区,住在山农家(原地主土堡),每天与妇女们同采茶。
  插秧季节也快来到,这时,县里派干部来,全村男女集合听他讲话。他说:“妇女月光下也要采茶,男人点着汽灯也要通夜达旦地做秧田及插秧,炒茶更要一天20小时,这才是‘大跃进’,看大家有没有干劲。”于是,农村出现了空前的繁忙景象,炒茶的累得眼出血丝,手掌起肿包;采下的茶叶太多,炒茶的来不及,几次为拒收摘来的青叶而吵架(茶叶生产“今天是个宝,明天是篷草”,季节性及时间性极强,摘来不炒,次日变黄,会造成浪费);另一方面,因炒茶需技术性较高的男劳动力,插秧的人手就不够了,但又要赶在立夏之前插完,那只好挑灯夜战……暴露了千百年来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以及千百年来一向存在的茶叶生产与水稻生产,在同一季节时抢夺劳动力的矛盾。见此情况,我很有感想,5月11日,就在“因感而作、由情而发”创作规律促使之下,心血来潮,在一个晚上,写出了《采茶舞曲》(词、曲、配器)。当时我考虑,先正面地反映采茶生产和水稻生产的欢乐情绪,以不揭露矛盾为宜,以适合歌曲的特性。对于曲调,我考虑为使群众能易于接受,采用些越剧音调;融进滩簧叠板“多上一下”的曲式;又吸收浙东民间器乐曲“四则”的音调用作引子;并采用有江南丝竹风格的多声部伴奏。次日,交一个小学里排演。那知孩子们一学就会背唱,并且还自发地手舞足蹈,摹拟采茶动作,因乐曲节奏性强,孩子们就边唱边舞,舞到校门外茶篷中去了,又边唱边跳,舞到茶篷里采茶了,这完全是平日生活里的原始动作,很少夸张及美化,但很朴实。

  在北京一举成名

  因《采茶舞曲》的成功,我一鼓作气,于5月14日起,又是一个心血来潮,只三天时间,就写成了九场大型越剧的剧本,定名《雨前曲》。三天后,我拿了剧本初稿,按日程表赶到文成县城,集中了全团同志读剧本及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开排。6月2日晚,借省群众艺术馆剧场演出《雨前曲》,省委宣传部及文化局领导全来了,观看之后,宣布“审查通过”。我们的演出一路演出,一路好评。8月中旬,到北京,以“现代剧汇报演出周”名义,在北京剧场、吉祥剧场、长安剧场等处,公演近2个月。9月11日晚,周恩来总理前来长安剧场看了《雨前曲》后,上后台与我们谈了一个小吋。总理说:《采茶舞曲》出现多次是好的,曲调有时代气氛,江南地方风味也浓,很清新活泼;只是有两句歌词要改,插秧不能插到大天亮,违反了劳逸结合的政策。采茶也不能采到月儿上,露水茶是不香的。是作者缺少生活的反映,建议作者到梅家坞再去生活一段时期,把两句词改好,我是要来检查的。”周总理又对采茶舞姿伸手向高处采及弯腰向低处采,感到太夸张,不真实,提出一些意见。……
  《采茶舞曲》自1958年在北京演出后,立即被浙江电台作为一日两次开播时的“起始曲”。当年年底,戏曲大师梅兰芳、舞蹈大师戴爱莲在杭州观看了浙江越剧二团演出《采茶舞曲》后,建议由浙江歌舞团及中央歌舞剧院作为保留节目及出国节目。
  《采茶舞曲》在1959年国庆节晚上在天安门广场,连连播放几十遍为群众伴舞。
  以后,又录制唱片三张。又为兄弟各省市歌舞团作保留节目及出国节目。保加利亚国家歌舞团,还把它改编为管弦乐曲演出及广播。各地学校、工厂、农民业余文艺组识演出的不计其数。

    总理改词暖心扉

    几年之后,为修改剧本及歌词,我到梅家坞去体验生活了。一天,我正在村口,突然一辆小轿车停在我身旁,走出了周总理,他指着我说:“你果然来了,词改好没有”?(记忆力使人惊奇 )我说改不出来。总理就说:“你要写心情,不要写现象。秘书同志,你记下来‘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如何?”。他又说“这样改,只不过给你参考,你还可再改。改好了重新录音。今天我有接见外宾任务,再见!”就上车走了。
  周总理日理万机,却这样关心一支歌曲,可见工作之细,使人感动钦佩。
  1971年,林彪事件时,毛主席路过杭州,在火车上召见当时省委书记南萍,点名要看《采茶舞曲》。
  1972年,西哈努克亲王来杭州,也点名要看《采茶舞曲》,周总理就指示,由群众舞蹈队在外西湖及国宾馆前广场上演出,西哈努克亲王及周总理则在宾馆凉台上拍手击节唱和及观赏。
  现在看来实际上,此曲不过是一支民族风味较浓的通俗歌曲。文革前,在唱片、出版物中,我并不署名,只写“浙江越剧二团集体创作”。也从未拿过一分钱稿酬,全部上交,存会计处,作为同志们福利基金处理,还包括我的其他稿费在内(如为《三打白骨精》作曲等等),也同样处理。直到文革,我多次挨斗,批判该曲,大家才知道词曲作者是周大风。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