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武义 “中国廊桥之祖” 熟溪桥八百岁 |
作者:蒋中意 文章来源:金华日报 点击数8393 更新时间:2007/5/20 8:36:26 文章录入:大笨钟 责任编辑:大笨钟 |
|
熟溪桥 惠嘉摄 有“中国廊桥之祖”之称的武义熟溪桥今年800岁了!有人把廊桥称作世界桥梁“活化石”。近日省财政厅设立专项资金,保护这些桥梁“活化石”,熟溪桥被列入保护之列。 全国300多座廊桥之祖 中国古廊桥主要分布在浙江省和福建省,仅浙西南部山区的庆元、景宁、泰顺等县就保存着200多座古廊桥。另外,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也有一座古廊桥叫程阳桥,被誉为“世界四大历史名桥”之一。 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在考察全国廊桥时,他和其他专家发现,在全国现存的300多座古廊桥中,熟溪桥可以说是古廊桥之祖。 熟溪桥始建于南宋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距今年恰好800年。据《武义嘉庆县志》记载,1207年武义县主簿石宗玉为免除百姓涉水过河之苦,献出供俸,筹资金建成十墩九孔的露天桥。乡民感其恩德,遂称为“石公桥”。该桥后因年久失修而倾塌,直到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重修时才在桥上建起屋顶,成为现今样子的熟溪桥。 原先在考察浙西南山区和福建省宁德县等地保存至今的廊桥时专家发现,这些廊桥始建时间最早的是泰顺“仙洞虹桥”,为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建造,比武义熟溪桥的始建时间晚了200多年。程阳桥的建筑年份更迟,始建于1912年。 “铁蜈蚣”证明历史悠久 与现今保存的不少古廊桥一样,熟溪桥也经历了多次倾塌和抢修。在修缮过程中,修缮者都在石墩上方发现了用生铁铸成的“铁蜈蚣”。这是其他300多座廊桥中从未发现过的。 武义县博物馆原馆长涂志刚曾两次经历了“铁蜈蚣”的出土。他说,1996年武义县拨款对熟溪桥进行修缮,当时几个石桥墩上都长着杂草和灌木。他就组织抢修人员清理这些杂草和灌木。在翻开其中两个石墩最上方的条石时,两只蜈蚣状的东西呈现在大家面前。它们全长20多厘米,表面已生锈,头部铸着两根触角,身子两旁分别铸着20多只脚。“铁蜈蚣”的头部朝着水流过来的方向,涂志刚估计,这是一种古代“镇水避邪”之物,就叫抢修人员重新将两只“铁蜈蚣”放回石墩的条石当中。2000年,武义县再次对熟溪桥进行抢修。涂志刚又在其他石桥墩中发现类似的“铁蜈蚣”。“‘铁蜈蚣’的发现也证明熟溪桥历史久远。”涂志刚说。 熟溪桥见证武义历史 熟溪桥是武义的一种象征,它见证了武义的发展历程。 据考证,南宋时期,武义县熟溪桥旁有一个泊船的埠头。后来随着当地人口增多,仅靠船只已满足不了当地人的出行需求,就必须在熟溪上架一座桥。为此,武义县主簿石宗玉拿出薪俸号召当地人在溪上建一座桥。直至解放初期,这座桥还是永康等地的人来回武义的必经之地。 在现代,熟溪桥也承载了一个民族的耻辱。1942年5月,日军侵占武义,将熟溪桥桥墩上方的桥屋全部推翻,在桥上方架起了一条铁路直通武义郊外的萤石矿区。在桥的北面,日军还建起了一个萤石矿加工厂。几乎每天,运着矿石的列车从熟溪桥上通过,刺激着当地人的心灵。1945年,日军投降后撤离武义,当地人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抢修熟溪桥。 在当代,熟溪桥承载起武义人的休闲生活。熟溪桥交通的功能已弱化,而成为当地人的一个休闲场所。61岁农民陈金旺家住熟溪街道南湖村,几乎每天早上6时多,他都要挑着两篮子菜到武义城区的菜市场内叫卖。等菜市场的人都散得差不多了,他就来到熟溪桥上坐两三个小时,享受着两旁的江景和迎面吹来的江风。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