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山里的地,山外的天——泰顺“外扩内活”强化县域经济 |
作者:陆剑于 … 文章来源:温州日报 点击数1633 更新时间:2007/4/14 22:57:21 文章录入:大笨钟 责任编辑:大笨钟 |
|
本报记者 陆剑于 报道组 陈仲华 翁旭欧
分水关到泰顺的路还在修,这条路遇涧架桥、逢山凿洞,在它建成后,泰顺将进入温州市区的两小时公路圈。 “出路”,对于今天的泰顺已变得至关重要。 泰顺人早就开始谋求“出路”,一条是出山的路,一条是致富的路。在苦苦探求之后的今天,人们终于意识到,要实现今年党代会提出的“共同跨越”目标,这“两条路”必须揉到一块,出山的路通了,致富的路才顺;致富的路开辟出来,出山的路才更加便捷,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同时,作为当地党委政府,也在进一步思考,今后一个时期,泰顺的借力点在哪里?潜力在哪里?努力的方向又在哪里? 走出去,外面一片天 泰顺县西旸镇才一万多人口,但是,这里却有4000多人在全国各地从事陶瓷建材生意,拥有陶瓷建材市场40多个,每年创造了100亿元左右的产值。 西旸陶瓷的生产,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来受交通、信息等因素制约,陶瓷生产出现了大幅萎缩。但一个产业往往有它的双面性,生产企业没落后,市场的需求依然存在,正是看到了其中的前景,西旸人陆续走出山门,这种产业外延,使当地人找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先是租店面搞推销,待规模扩大后,接下来开办公司,其后又从陶瓷转向到建材,建立市场,由市场再逐步进入其他相关的领域。 记者在泰顺采访时了解到,现在在外的8万多名泰顺商人,除立足于陶瓷建材等传统行业外,还涉及化工、服装、冶金、五金、商务等众多市场的建设和行业的运作。 当然,走出去的人,不一定都会成为老板,对于大多数泰顺人来说,走出去是以劳务输出为主。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农民缺少一技之长,走出去后会面临就业压力。基于此,泰顺县在最近几年,不断强化农民知识化的培训。这个培训的要义,就是围绕在“走出去”上。仅在去年,全县就完成培训1.2万人,其中转业技能培训占到了7300多人,同时规范了“劳务输出信用担保咨询中心”和“劳务输出法律援助中心”,建立了外出务工人员创业绿卡制度、诚信担保制度、企业协管员制度等。同时启动了订单培训,走“先订单、后培训、再就业”的路子,以多种手段来保障外出务工农民的基本权益,该县也因此被国家劳动保障部、农业部等七部委办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转业就业先进单位”。 泰顺县县长陈建明告诉记者,“走出去”战略,成了泰顺县巨大的源头活水,走出去最好的效应,不单在于它为农民增加了收入,还在于开阔了农民的视野,增长了农民的见识。 引进来,山里一块地 西旸镇瑞后村的王贻是个在外创业的能人,几年的市场打拼,他为自己积攒了一笔钱。2002年,他放弃了生意,回老家承包了300亩荒山,开发泰顺县西旸镇新亭生态茶叶示范场,引进名优茶树良种,生产、加工、销售三管齐下,去年收入达到了20多万元,当年,他还为自己的茶叶注册了“老鹰峰牌”商标。与王贻相同,凤垟乡洲路村林敦利等3位村民,也于2002年返乡,利用山区丰富的山地资源,开发生态农业基地,建成了200多亩杨梅、黄栀基地。该乡新梨村陈成安等6位在外创业能人,于去年10月返乡,利用“凤垟云海”特色旅游景点,开发“农家乐”旅游,结合高山花卉、经济林等观赏、采摘游,提高旅游品位和档次,首期开发规模达600亩。 出去了,在短时间里完成原始积累,然后回乡,借助泰顺的自然资源优势,搞起生态农业,这样的回流,在泰顺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回乡创业的人普遍认为,发展生态工业、高效生态农业和旅游产业,是泰顺今后的必然,现在启动创业拔得头筹,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这几年,泰顺不仅把这些外出的本土人才引进来,还最大限度利用自身优势建设好承接基地,引入大批外来企业安家落户。在彭月、交垟等产业基地,目前已经入驻了42家各类企业,累计完成了7.46亿元的工业性投资。去年,全县工业产值达到了14.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以上。今年,该县确定的目标是引进投资额超千万的企业10家以上,实际到位县外资金1.8亿元。同时按照“一核两轴三区”的架构,明确不同区块的工业产业重点,形成面积达3平方公里、可接纳50家企业、年产值40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基地,成为全县工业发展的桥头堡。 “活”起来,“三链”一个圈 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是泰顺长远发展的选择,因为泰顺最明显的后发优势,也正是体现在生态上。 一方面是经济要发展,一方面是环境要保护,泰顺怎么走好让自己“活”起来的路?记者在泰顺采访时,欣喜看到,该县推行的清洁工业编织产业链、绿色农业拉起增收链、“变废为宝”构建回用链的“三链”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该县对引入企业,全面推行环保评估,目前有20多家可能产生污染的企业被拒之门外。该县还通过生态化改造、建设标准厂房,实现了废弃物的内部循环,在交垟、彭月等产业基地,已经涌现了泰顺白云橡胶厂、浙江天关山集团有限公司等绿色企业。对于全县22家涉及污染问题的企业,勒令限期整改,对其中8家给予关闭;对全县167家石材企业进行了专项整治,确定37家石材企业于今年9月完成整改。 在绿色农业上,去年该县正式启动了绿色农业示范县建设工程,制订了绿色农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并计划在5年内发展有机茶园、毛竹示范园、高山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32万亩。目前,全县已拥有1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3万亩;7个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达1万亩;3个有机食品基地,面积达5000亩。 “变废为宝”回用链,就是以“一池三改”为基本单元,即户用沼气池建设与“改圈、改厕、改厨”相结合。推广“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模式。目前,全县已拥有泰顺利佳环保餐具厂等综合能源利用企业12家,全年利用废弃资源18万吨,每年产生经济效益1300多万元。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