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桓孟遗风 |
作者:高启新 文章来源:温州日报 点击数3063 更新时间:2006/12/27 0:16:24 文章录入:大笨钟 责任编辑:大笨钟 |
|
这方匾悬挂在泰顺县罗阳镇黄湖村。匾是道光二十年(1840)春天立的。
黄湖村没有湖,村里人也不姓黄。村不大,有百来户人家,夏氏者为多,是唐中书舍人夏仁骏避难莒江之后裔。村前有一条石子路,当地人叫“大路”,是旧日县城途经百丈埠头赴府城温州最为重要的官道,至今尚有驿站故址。 本来这里也如同众多的山乡村落,乏陈可圈可点之处。然我们一路寻觅而来,发现了屋梁上的此匾,也就停下脚步,关注起这个村落来。我们想翻翻村里过去的记录,遗憾的是一个村庄如此之小,其家族谱牒也不见踪影,阅读文字记载几成奢求。但160多年后,还能有这样一块完整的匾留下,总算透露出当初的一丝文脉,也成全了我们写它的念头。 匾上几个大字还是很不错的,气势磅礴,直追唐人气象,只是看不清书写者为何人。不过从字义上解,它要颂扬的是村里一位有着桓少君和孟光一样高风亮节的贤妻良母。桓少君是汉朝鲍宣的妻子,因其家里相当富有,所以她嫁过来时,带了许多嫁妆和奴仆。鲍宣看了,心里很不高兴,便要桓少君把这些嫁妆和仆人退回娘家。桓少君听从了鲍宣的话,把仆人都遣了回去,并把嫁妆分给他们。自己换上朴素的衣服,和鲍宣过着艰苦的生活。孟光和梁鸿则有着齐眉举案的千古佳话。后来两位贤妻典范都成就了丈夫的大业。这两个典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三字经“夫妇顺”的实例,也是耕读文化背景下所提倡的优良品德。 这块匾还附带着另外一个信息,就是道光二十年(1840)对于清朝来说是一个不祥的年份,一场战争,让一个自信的王朝与没落相随,而对泱泱大国来说则是丧权辱国痛楚的开始。两年后,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划上一个句号。同年八月,作为禁烟运动最大的功臣和替罪羊的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流放地伊犁,临行留赠家人《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它成了震撼人心的千古绝唱。但这些风云变幻对于深藏僻壤的黄湖村民来说,可能少有感知。他们依然按照自己古老的生活方式,将喜欢的词句题写上匾悬挂于屋,然后日复一日度着庸常的日子。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