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寻访泰顺廊桥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爱自由旅游网  点击数28309  更新时间:2006/11/11 23:27:58  文章录入:大笨钟  责任编辑:大笨钟

(九)
    中巴车上尚无乘客。没等如歌坐稳,车子飞也似的开起来。途中遇有搭车的人,司机便猛踩刹车,待乘客一上来,又加大马力飞驰。碰到这么一位急脾气的司机,半小时的路程只走了二十分钟就到了。如歌下车前问售票员:“我要去(石丁)步桥,向哪个方向走?”售票员指指前方,说:“一直向前走。我们这车正好到前面转头,再搭你一段吧。”如歌连声道谢,坐着车子又行了二、三百米,方才下来。

    仕水丁步桥位于仕阳镇溪东村的一排老屋后面。如歌问了好几次方向,才七转八弯地来到仕水河畔。从岸边望去,丁步绵绵延延地跨河而建,全长133米,由223块石齿一字排列,每块之间的距离约有30厘米。石齿表面平整,每一齿又分为高、低两级,相差有20厘米。据说高的石齿是供挑夫或是涨水时走,而低的石齿略宽,可供两人相向而行。因此,整条丁步可同时供三人并肩通过,并且能从容地避让对面行人。

    如歌看到岸边立有十二块石碑,记载着仕水丁步的由来。碑文上说,丁步是桥梁的一种原始形式,属于堤梁式桥。因为山区里河床宽、水流缓,但是山洪来时水流量凶猛,如果建造木桥或石拱桥很容易被冲毁,故而发明了这种既不费时也不费工的丁步用以渡河。这一技艺始于唐宋时期,因为实用而一直得以流传下来。仕水丁步是清朝嘉庆年间架设的。选择丁步的石质十分讲究:高齿用白色花岗岩,低齿用青石深砌。这种石质和颜色的搭配,不仅使丁步外观优雅,更使赶夜路的人可以凭借星月的微光畅行无阻。即便遇到洪水初涨,人们也可以踏着高齿安然渡河。然而,建造者的匠心还不止于此,有文字表明其寓意:“石取其坚,计永年也;色取其白,昭利涉也。”修建丁步,关键是桥基稳定,为此,匠人们采用三种方法:一是睡木沉基法,即“木石牙错”。在旱季水浅时,用大松木在河滩上做成井字形,每隔八米横放一根松木,接头处用榫卯加固,然后在进字内砌上大鹅卵石。松木框架既可以防止砌石被水冲走,又由于松木具有柔韧性,可以消除夏冬两季热胀冷缩的影响,增强稳定性。第二种方法是将石齿根基埋深,在水下的部分是露出水面部分的三分之二,水上80厘米,水下则有150厘米。最后一种方法,就是将高低两级石齿并列,高齿位于水流上方,旁边附有一块三角形的小石头,其原理来自墩式桥梁的分水,可以缓解水流长年累月的冲击。

    如歌第一次见到这种构造的桥,觉得十分有新意,忍不住踏上石齿,想数着石级过河。谁知走到河中央,听到脚下的水流声急促而清脆,不由得一阵头晕,再不敢向前迈步了。正当进退维谷之际,远处走来两个大男孩,两人说笑着经过如歌身边,走过几步之后,其中一个男孩转回身,走到如歌面前,问:“要不要扶你渡河?”如歌摇摇头,故作矜持地说:“不用!我自己可以过去。”那个男孩忍住笑意,伸出手来。如歌犹豫了一下,把手放在他手中,任由他牵着。有了别人做倚靠,如歌的脚步渐渐变得轻快了。男孩笑着说:“渡河时不要东张西望的,你就不会害怕了。”

    回到岸上,男孩松开手,很礼貌地和如歌说声再见,便和他那个同伴一起继续向前走。如歌故意停在原地,等他们走远了,才回到镇上等车去雪溪。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