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浙南廊舍青青柳色新
作者:丘勤  文章来源:《旅行家》  点击数7825  更新时间:2002/9/19 19:26:02  文章录入:还傻  责任编辑:还傻

我对那些深藏在浙南崇山峻岭间的美丽廊桥和拙朴村庄,是不肯轻易涉足的,怕匆匆造访,破坏了太熟悉又神往已久的梦。集资料看图片想了几年,终于在油菜花桃李花纷呈的温暖早春,飞越千山万水,到了温州。

黄檀硐夹缬染布青

  夹缬染法盛于唐,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彩塑菩萨身上穿的多是夹缬织物。宋夹缬染织为皇室专用而禁民间流行,至元时此染法已渐式微,近代基本失传,仅在浙南少数山区保存至20世纪80年代。目前夹缬染织物在日本是极其昂贵的高档消费品,古代传统的夹缬样式备受瞩目。近年人们在偏僻的黄檀硐村发现了以木刻雕版相夹、以靛青染布的工艺仍相传着并盛产靛青原料板蓝根。
  黄檀硐村在北雁荡深深山坳里,村子房舍均为片石垒成的大小不一的院落绕着黑瓦木屋石屋,直棂窗子开得很随意,石径沿小溪蜿蜒至每一处,小拱石桥爬满青藤。找到一藏有大量染布雕版的老太太家,那些刻着繁复百子图、百花图案的雕版祖祖辈辈传了好几代,老太太边示范如何将两块雕版夹住棉布浸入染缸,边叨叙可惜染坊师傅去年去世了,徒弟也迁出了山,年轻人不肯学,现在已无人用这些雕版,只好任它们落灰尘去。老人抱来几床夹缬染的被罩,每床由12幅方块图案组成,中间留一掌宽的纯蓝底色,拙朴美观。旧时这一带姑娘出嫁,没一床这样的夹缬被子婆家必是看不起的。接着又去找藏染料靛青的植物板蓝根枝条的地窖,每年开春将枝条插在地里,成长期半年多,阴历10月底采摘叶及嫩枝捣碎倒入田边的发酵池,加入石灰捣拌成靛青,就可以用于自家染布或卖钱了,黄檀硐靛青之好是远近闻名的,因为黄檀硐人会用舌尖试靛青发酵的程度。
  回乐清经李张村采访制靛青的吴宣法老人,现场看了靛青发酵池。老人看我喜欢夹缬被,带我一户户村民家去问,这种粗布被罩因工艺复杂,在农村算是奢侈品,一般家庭只有一两床,年轻人早已不用,老人存着一般也舍不得用,更不情愿卖,好容易搜罗到五块夹缬染蓝的百子图被罩。拙朴的土布晾晒在黑瓦屋檐下,翠竹映衬,溪流潺潺,古老的村子就这样宁静了千年。

泰顺廊桥伴古村

  浙南山区广布着古老的血缘村落,屋宅选址多面水、背山,以蛮石砌山墙,讲究屋角“悬鱼”和脊饰,建筑风格浑然天成。泰顺县新浦乡的吴宅村是这些古村落的代表,唐代规划的村落布局仍维持完好,家家院落宽敞、水系科学。村子唐时称库村,后也叫祭头村,村子就在新山镇中心街后头,一枝桃花开在黑瓦屋的一角,三两鸡狗在卵石、青石相间的巷道上悠闲着,古井旁老人在打水,老骑楼下店铺门口妇女在织毛衣……从后山桃林俯瞰村子全景,黑压压的老房子鳞次栉比地嵌在油菜花田间,几枝粉粉的桃花点缀其中,正午的炊烟飘了上来。
  文兴桥造于清咸丰年间,桥长46米,拱高11.5米,一头高一头低,相传是徒弟为赶工期而瞒着师傅施工造成的误差。过桥爬坡后是一小村,姑娘在井边洗头,村妇担着大担草晃过。
  村口有参天的柏树两株,下立石碑刻着建村始末,徐岙村始祖自宋代由柏树底迁来,已有28代在此居住了。祠堂在村外田头,村里完好保留着好几座清初大宅院,均背靠茂林修竹的青山,面向开阔田野,小溪从门前流过,户户人家的后院桃花掩映,古井悄然。村中巷道和场院均以卵石铺地。乾隆年间浙江乡试第37名吴举人大屋门口地面铺就的卵石图案是鲤鱼跳龙门,屋里书案旁有一把很大的青龙关刀,据说举人读书累了会举来挥舞一番,这可是个文武兼施的读书人呢。
  踏着夕阳归去,走到东佯桥——小溪上一座古朴的伸臂式木平廊桥。这桥构造比虹桥略简单,与侗乡风雨桥类似的廊桥一般散布于水流不大的溪涧田间,在泰顺有22座。

犀溪柳色新

  犀溪西去泰顺17公里,属福建寿宁县境。
  一架古旧的单层廊桥凌空架于宽阔的溪面上,桥头有瓒先亭和祭祀处,问当地人,答曰名福寿桥,为嘉庆19年建。过晒满菜干的桥廊,桥的另一头新建了座祭祀陈靖姑的临水宫,宫里聚了许多老人,争先恐后为我端茶递水,这里习惯用山苍子与绿茶掺和泡水以去暑防痧,入口清凉,一位魏姓阿姨看我喜欢喝,立即包了一大包塞给我,并叫来26岁女儿叶花陪我去西浦村和状元坊。
  沿溪边小路下行,缘岸才抽芽的株株嫩柳绿丝绦垂入溪里,和远处低矮起伏的山峦一一倒影在清澈的水中,现在我才明白王维那句“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新”字用得有多妙了。过一溜廊棚,长长的碇步接连岸边的古樟,村里大人小孩都忙着挑选和炒制春茶,我过每家门口,人家都热情送一把让尝尝新,转眼手上已抱了大包,那清香伴了我一路。
  叶花邀我到家里午饭。穿过古老的村巷,一户人家天井热闹地开着大蓬的桃花,我们从拱形的寨门进去,爬上人家木楼回廊来回拍照,诸多房间全大门洞开,可许久都没见一个人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