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廊桥之乡的廊桥师傅
作者:薛一泉  文章来源:旅游界杂志  点击数5302  更新时间:2006/9/13 23:08:39  文章录入:大笨钟  责任编辑:大笨钟

    十多年前,好莱坞大片《廊桥遗梦》热映,让隐逸于浙南泰顺的众多古廊桥声名鹊起,被千万游客追捧;十多年后,一位年过八旬的工匠,让沉寂千年的泰顺廊桥又有了新的传承,让廊桥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央视《科技博览》栏目曾专程到泰顺采访了这位传奇老人。

  中国廊桥绝大部分在浙江南部的温州、丽水及福建地区,共300多座,占全国廊桥的数的60%。其中泰顺15座廊桥更是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廊桥的交通功能逐渐淡化,其文化旅游功能开始凸显。浙江省2004年将以泰顺廊桥为代表的浙南木拱廊桥列为6个申遗项目之一,排名甚至在西湖之前。

  泰顺廊桥2001年4月21日迎来它的首批外省团体游客,一个来自广东汕头的旅游团。从那时起,经过文化、旅游等有关部门的保护和宣传,当地众多年代久远的廊桥,逐渐成为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怀着各种情怀踏上廊桥寻梦之旅的人也越来越多。仙居桥、薛宅桥、姐妹桥等古廊桥,都对来自各地的游客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泰顺,这片浙南净土,因为拥有古廊桥等大量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而悄然成为了新兴的寻梦旅游胜地。

  在浙江泰顺县文博馆供职的我,从以往的乡土文化调查中,知道廊桥文化深入泰顺民间,可近几十年来,却再也没有新廊桥出现——那些当年造桥的师傅还在吗?还有会造廊桥的师傅吗?

  带着这些疑问,2003年仲夏的一天,我到岭北乡调查泰福廊桥。

  其实,这不是一座木拱廊桥。它的桥身是石拱桥,奇特的是桥面上的廊屋。廊檐屋角,显示出了极高的工艺水准。

  从最初的惊叹中回过神,我开始从各个角度给廊屋拍照,用目光细细地抚摸着这座经岁月洗涤的廊桥。

  我把镜头对准桥梁,随着焦距的变化,一行悬楷小字清晰地出现在我眼中:绳墨董直机。

  “绳墨董直机?董直机?”我压抑着心里一阵阵的狂喜,蹲下来把这5个字写进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边写边反复念了两遍。绳墨,在传统廊桥建造中,是主事的廊桥主工匠的别称。据我所知,泰福廊桥建于1925年。我大胆推算,当年建桥的如是个年轻师傅,今天也许仍然健在。我兴奋得一跃而起,真想对着四周大声呼喊。

  根据这个线索,我开始四处寻访廊桥师傅董直机。一个多月一晃而过,我仍一无所获。一天,听说岭北乡村尾村有董姓善木工之人。第二天一早,我就往那赶。在村民的指点下,穿过一段水泥路后拐上卵石铺就的石径,在阳光直射的村舍中,我果然见到了时年79岁的董直机老人,泰福廊桥上墨字的廊桥绳墨。

  老人精神矍铄,浓眉之下双眼烔烔有神。听说我是依据泰福廊桥上的5个墨字找来的,老人原本平静的脸明显有些激动:“我只做过桥面上的廊桥,没做过桥身。”老人缓缓叙述了自己的经历:13岁时,他就与廊桥结下了不解之缘。那年,岭北乡附近村庄的一座廊桥正在修建。因为好奇,他每天都在修建的桥附近,蹲着看师傅们建桥。就这样,他第一次看到廊桥修造的神奇景象:造桥师傅们不用一枚铁钉,无需一个桥墩,就能让一座桥横跨溪流……

  16岁,董直机拜了师傅学木匠营生。从拜师的第一天起,造一座廊桥就成了他心中的梦想。25岁时,董直机终于有机会参与设计建造他人生的第一座桥——泰福廊桥,并将自己的名字深深刻在桥梁上。然而,这是个石拱桥,而且他只参与了桥面上廊屋的设计建造。

  这辈子,什么时候能亲手建一座廊桥就好了!老人向我感叹。

  没想到,机会真的来了。就在我发现这位工艺“活化石”之后没多久,随着泰顺旅游的升温,2003年9月,岭北乡天关山古道被专家评定为旅游景点五级单体。天关山古道位于泰顺县罗阳镇天关山森林公园,全长5公里多,是岭北山民进出罗阳城的步行道。出于对民间独特工艺的保存和继承,也为了给旅游增添新亮点,一天,村委会主任潘长松找到董直机老人:“董师傅,你能给我们浙南再留一座廊桥吗?”

  “如果能让我造一座廊桥,就算让我现在立马闭眼,我也愿意。”老人眼里泪光闪闪。

  年近八旬的老人能有如此决心,潘长松等人倍受鼓舞。说干就干,在潘长松的组织下,村尾村村委会成员负责筹备资金,董直机师傅负责廊桥建造技术,众人准备木材……2004年8月,新廊桥同乐桥破土动工。

  传统木拱廊桥最关键处在于拱架合龙。通常要先将梁木用绳索捆绑起来,两岸拉绳索的民工在绳墨一声令下后,一齐放开手中的绳索,两岸拱架上的梁木便合聚到一块。传说,在三魁,有一次给一座廊桥合龙。当两岸拱架拉好后,有一边的民工担心不能顺利合龙,非常紧张。绳墨情急之下,朝对岸大喊一声:老虎下山了!对岸的民工大吃一惊,赶紧扔掉手中的绳索。说时迟,那时快,绳墨这边的绳索也在同一时间松手,两边的拱架顺利合龙。
传说虽有离奇之处,却道出了木拱廊桥拱架合龙的艰险。建造同乐桥时,董直机改进合龙的方式,采取“抬梁上架”的方法进行拱架的搭置。既降低了危险系数,又节省了购置相关合龙工具的费用。

  2005年6月里的一天,是村里选定给同乐桥上梁的黄道吉日,这天的村尾村特别热闹。村民们给“丈杆”(功用相当于一把直尺,因直接用卷尺量尺寸不够精确)包上红绸子。在拱架临时搭的台面上,人们祭祀梁神和鲁班。天上飘着毛毛细雨,人们撑着伞驻足观看。主持上梁仪式的是副墨师傅,他一边指挥上梁,一边喊吉祥语:“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经过14个月的奋战,2005年10月,同乐桥顺利竣工。至此,在泰顺廊桥大家族中,多了一幅年轻的面孔。董直机看着崭新的廊桥在阳光下的英姿,老泪纵横。他终于在晚年完成了自己一生亲手打造一座廊桥的梦想。

  2005年立秋后的一天,因为陪同专家下乡考察,我夜宿岭北村尾村。第二天一早,我踏着晨露再访董师傅。老远就看到他坐在木结构房屋的檐廊桥,在用原形的小木柴搭建着即将完成的廊桥模型。见我到来,他用一贯洪亮嗓门跟我大声打招呼:“你这小子,很长时间没看到你了,来之前怎么不给个电话啊?”

  看着晨曦中老人依然硬朗的身板,听到他爽朗的笑声,我竟依稀看到了木匠之祖鲁班的影子。

  一个多么神奇而又可爱的老人。浙南,因为他,多了一座可以让后代津津乐道的廊桥;到泰顺的游客,也因为他而多了一个可以寻梦的地方。

相关文章:梦不尽的廊桥 耄耋老人再圆造廊桥新梦

进入论坛发表评论》》》》》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