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为文化遗产日鼓与呼
作者:严文  文章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点击数1815  更新时间:2006/6/8 0:29:43  文章录入:大笨钟  责任编辑:大笨钟

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将成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余闻之甚为欣慰。中国人有了文化遗产日!中国的文化遗产,有了自己的节日!

    文化遗产一词,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已不陌生,公众给予文化遗产的关注热情也在不断高涨。但是抛开表面的热闹,长期以来,从事、参与和热心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仍然以各级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专家学者为主,绝大多数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还仅仅停留在观光、游览等方面。而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升到了国家的层面,每一位对五千年文化感到自豪的中国人怎能不欢呼雀跃!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城镇化带来的基本建设热潮、经济发展带来的旅游热等使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使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在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在我国一些地方,有些文化遗产遭到了过度开发,商业化、城市化现象非常突出,文化气息、美感度和灵感度严重淡化,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武当山遇真宫主殿被焚;张家界景区内因建筑物过多而破坏自然植被,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黄牌警告”;丽江古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也出现了商业味太浓的中西合璧民居以及水质污染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古城传统纯净的风貌。事实上,文化遗产保护之所以遭遇许多难题,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是重商轻文的观念在作祟。而重商轻文的原因,是膨胀于时代血脉之中的利益驱动:人们过分看重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急功近利地过度开发,而遗产原本浓厚自然的独特文化气息常常被忽略,这不可挽回地造成了文化传承的断裂失真。

    一个风景区没有文化是不可想像的。西湖不是水,而是一湖诗词;华山不是山,而是一山历史;登上岳阳楼,感到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气;到了武侯祠,有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伤。现代社会人们希望返璞归真,美好的风景区加入文化,才能给人以震撼心灵的东西。

    

    一个不重视文化的民族将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一个不重视文化的民族也是没有个性的民族。在保护民族文化和民族个性方面,文化遗产日开了个好头,至少有三点令人称道:

    首先,文化遗产日设立在旅游黄金时段里,不少遗产单位敞开大门对大众免费开放,还要在公益性的宣传、活动中花费不少精力,经济效益让位于社会效益,这一决策值得称道。

    第二,通过节日,人们感受的不是概念口号而是有血有肉的民族文化,尤其是能让更多年轻人和孩子了解、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树立民族自豪感,逐渐培养起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情感和素养,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判断力。热衷于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叫嚷春节、元宵节没意思的一些年轻人,对民族文化绝非无动于衷,他们只是没有机会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而文化遗产正是传递民族文化的良好载体。

    第三,时间定在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相信对文化遗产日作这样的规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6月正是适合于游览的好时节。第二个周末,完成高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们正想轻松度假。让青少年在身心轻松的情况下体验祖国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大有裨益。

    因此,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文化遗产日,它都是一次文化的涨潮。

进入论坛发表评论》》》》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