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侗族一个擅长建筑的民族
作者:撰文·摄…  文章来源:廊桥网  点击数6018  更新时间:2006/3/6 14:31:24  文章录入:还傻  责任编辑:还傻

在中国湘黔桂三省区交界的地方,有一座海拔1377米的大山,因为山上的山鸡一叫,三省都可听见,故称“三省坡”。三省坡的正南面是广西的三江侗族自治县,东北面是湖南的通道侗族自治县,西北面是贵州的黎平县。三省坡山脉山峦连绵,森林茂盛,溪河纵横,稻花飘香,这里是中国侗族的摇篮。千百年来,侗族人民就世代生息繁衍在三省坡的周围,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侗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260万余人。侗族先民属骆越支系,是百越的后裔。魏晋南北朝时泛称“僚”,宋代称为“仡伶”或“伶”。明清两代称为“峒蛮”、“峒苗”、“峒人”、“洞家”或泛称为“苗”。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定族名为“侗族”。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两种方言,每种方言又各有三个土语区。
  侗族人民擅长建筑,个个是能工巧匠。建筑艺术独特而精湛,除一般的干栏式民居外,鼓楼、风雨桥更是独树一帜,享誉中外,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结晶。

民俗

严肃活泼 侗家民俗

  侗族的人生礼仪严肃活泼,民俗风情浓郁,往往通过节庆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侗族的民族节日集中地反映了这个古老民族的传统习俗、民族气质和道德风尚。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节日,我们可以看到侗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浪漫的“行歌坐月”
  在美丽的侗乡,青年男女到了一定年龄就开始社交——“行歌坐月”了。“行歌坐月”就是谈情说爱,一般都是农闲季节盛行。很多侗寨有专门的“月堂”,即吊脚楼供年轻人聚会,多数是小伙子到姑娘家去与姑娘对歌交游。夜幕降临了,寨子里的小伙子拿着自制的牛腿琴、琵琶等乐器,踏着斑斑点点的月光,一面拉着琴弦,一面哼唱邀约歌,从喜爱姑娘的吊楼下走过。

  “行歌坐月”爹妈是不阻拦的。因为他们觉得儿女谈情说爱是有人看得起,脸上光彩。对歌时,小伙子弹琴,姑娘仍在做手中活,但她们都在仔细听,并且心中在想以什么歌来答最好。在不同的季节要唱不同的歌,在问答式的对唱中,最容易看出谁懂得的事理多,见识广。许多青年就是在这种“行歌坐月”的社交活动中加深了解,最后结为美满幸福的家庭。

欢腾盛大的花炮节
  花炮节是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每逢花炮节,人人穿上节日盛装,从四村八寨赶往花炮场,一睹抢花炮时那种惊心动魄的激烈而精彩的场面。侗家的花炮分为头炮、二炮、三炮,每一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吉祥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各村寨花炮队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奖品一般是三个炮、四百元钱和一头大肥猪。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到花炮跑进“得胜门”即为胜者。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铁圈被冲向高空。河滩上顿时沸腾起来,赤膊上阵的队员们挤做一团,人人奋力争夺,小小铁圈一时在这个人手时,一会又被抢到那个人手里,观众助威的呐喊声响彻云霄。
  在侗乡,抢得到花炮的青年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也是寨子里的荣耀。作为奖品的这头猪,抬回去便喊来寨里老人及队友共同聚餐庆贺,而奖金也是买了烟酒请客。这荣誉不是个人的,而是整个寨子的。

惊心动魄的斗牛节
  侗乡自古喜欢看斗牛,村村寨寨都饲养善战的“牛王”。牛王不事耕耘,专用于拼斗,它有专人饲养,待遇很好,常常喂以蜂蜜、猪油、米酒等食品。在侗乡,每年农历二月或八月逢亥那天定为“斗牛节”。
  亥日早晨,三声铁炮过后,牛王就在阵阵锣鼓喧天中前呼后拥的牵往斗牛场。斗牛场座落在较宽的山间平坝上,这时人山人海,锣鼓喧天,芦笙阵阵,彩旗飘扬。
  中午,踩场(入场式)开始。一支支斗牛队向斗牛场奔来。前头一个后生舞着一张写有牛王名称的“马牌”开道,接着是手持金瓜、月斧的前卫队,卫队之后是锣鼓手和芦笙队。镶着铁角的牛王,由两个手持“把条”(牵牛鼻子的竹竿)的后生牵引,牛王头上罩着红布,背置“双龙抢宝”的彩色“牛王塔”,塔上插着四面令旗和一对五尺来长的锦鸡尾。牛王身后的一个后生,扛着一块大木牌,上书“大碰王”“辽边王”之类的字样。入场仪式,十分壮观。
  踩场完毕,斗牛开始。各队牵着自己的牛王,从两端入场。铁炮一响,牵牛的人将把条一松,两头水牛四蹄腾空,向对方冲去。场内烟尘滚滚,两牛打得难解难分。边上助威的人,有的鸣锣,有的呐喊,跟着这两头牛团转,赛事紧张激烈。如果久斗不分胜负,人们便取来大棕绳拴住两头牛的后脚往后拉,以解脱双方战事。如有一方战败逃遁,人们也会用绳子拉住胜方不使它追赶。人们给胜方披上一张红布,放着鞭炮表示祝贺。

民族体育文化活化石——摔跤节
  在黔东南一个边远的深山里,有一个摔跤之乡,这里自古崇尚摔跤,摔跤竞赛已根植于传统文化、宗教信仰,民族精神之中,他们将每年的农历3月15定为摔跤节。这个神秘村落就是贵州省黎平县双江乡四寨村,一个偏远普通的侗族村寨,缘于摔跤而名扬天下。

  侗族摔跤与国家体育竞赛的摔跤有些不同,四寨摔跤是用那条摔跤专用的布带相互缠住对方的腰部,手持布带的两端,手足是不交接的,就是用臂力将对手扳倒,所以也称为扳跤。摔跤时不可袭对手的其它部位,否则就是犯规,遭到众人谴责。每一对摔跤手比三个回合,三打二胜。
  比赛十分的热闹,团与团、寨与寨之间展开比试,各自的选手都是勇跃参战,你方战罢我登场,田坝上一片欢腾。防洪河堤上、四周的田坎上都站满了人,对面的山坡上也是观众成堆,很多人还手持简易望远镜时刻注视着“战局”,邻近县及四里八乡来的人特别多,观众估算决不少于两万人。

民风

千里侗乡 歌舞之乡

  侗族是一个善歌善舞的民族,侗人聚居地区,不仅风光秀美,而且民风淳朴,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生活,其中侗歌是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侗歌中最为著名的有侗族大哥、琵琶歌、哆耶歌、情歌。

天籁之音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民族音乐的瑰宝,是侗族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性、音乐水平最高。大歌是一种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合唱歌曲,有的是高、中、低三部,有的只有高、低两个声部,种类繁多,有以叙事为主的叙事大歌;有以歌颂、抒发爱情方面的抒情大歌;有述叙生活礼俗的礼俗大歌;还有一种是模仿大自然各种声音的大歌,其曲调旋律自然、悠美,如著名的拟声大歌《蝉歌》,就是模仿森林中的蝉鸣,十分动听。
  侗歌来自乡野,自然带有山水情韵,歌声具有诗情画意,让人思绪绵绵。《春蝉韵》、《知了歌》,歌声是模仿蝉鸣虫叫,真切悠扬,轻柔飘逸,引人入胜,有低回婉转有高亢激昂。歌仅听其音,歌词大意很多外地人是听不懂的,但也不需明白,这是天籁之音,天籁无字,闻音足矣,因为这歌声在传达一种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心之间的勾通,调动起人们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朦胧情愫。

玉珠入盘 琵琶声声
  琵琶歌在侗族地区颇负盛名,在整个侗族地区流传。侗族琵琶是一种很古老的乐器,形似三弦,用梓木、梧桐木制成。侗族琵琶有四根弦,母子弦各一根,中弦两根,弹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拨弦,发出叮叮之音,音色清亮明快。
  琵琶歌种类较多,演唱形式和内容各地各有特色。通常是男子自弹自唱,或男弹女唱。弹唱琵琶歌一般有两种场合:一种是青年们在谈情说爱时弹唱,内容都是比较精短的情歌,即兴创作,用小琵琶伴唱,歌声与琵琶交融,委婉动人。另一种是歌师在鼓楼里当众弹唱,内容多为叙事歌、喻世歌等长歌,通常所说的琵琶歌就是指后一种。

一唱众和的哆耶舞
  “哆耶”是侗歌又一种表现形式,是众人合唱的叙事歌,“哆”是唱或做的意思,“耶”是领唱与合唱结合并伴动作的歌舞。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辰、沅、靖州蛮……男女聚而蹈歌。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指的就是侗族的哆耶舞。哆耶时,男女分开,各自围成圆圈,男的以手搭肩,齐呼开场词“本行秀,哈啦吼”!开场后才开始唱正词。正词由一人领唱,众人和以全句或后半句。边唱边前进或后退,一手随着歌声自然摆动,步伐整齐,歌声嘹亮,有强烈的节奏感。每转换句时,以“耶!耶啰耶”开头,唱一段结束时,以“耶!呀候耶”结束。女队的则手牵手,步伐及耶舞的基本动作与男队大致相同,女队唱是齐唱,无人领唱。哆耶通常是在正月期间或是一些庆典时举行。哆耶舞动作简单,男女老少皆宜,加之歌词生动,感染力强,很受群众欢迎。

情深意长的侗族情歌
  情歌是侗族诗歌中最多样、最丰富的部分。侗族青年大都会唱情歌,他们用情歌来相互倾诉爱情。南北侗族地区男女青年交往的方式和活动场所不尽一致,情歌的名称风格也具有不同的地区特色。
  北部地区的情歌主要在旷野歌唱,旋律跳动的幅度较大,旋律性较强。曲调高昂辽阔,热情奔放,音域较宽,曲调的节奏也随着感情的升华而富于变化。南部地区的情歌一般是在行歌坐夜时用小嗓独咏,其曲调节奏都比较平稳,音色柔和,委婉动听。
  南部地区的情歌称“坐夜歌”,各地唱法不同,有的称牛腿琴歌,有的称笛子歌,有的称双歌,有的干脆称青年人歌,不管叫法各异的歌词的内容都是以倾诉相互爱慕之情。

壮观粗犷的芦笙舞
  芦笙在侗族地区是最有群众基础的一种乐器,这种乐器以竹为管,以木为筒,竹管内装有铜制簧片,以气冲动簧片而发出优美的响声。

  芦笙舞,是芦笙手们边吹奏边舞的一种舞蹈形式。这种舞蹈一般都是集体进行。其中,气势雄健、步伐整齐、庄重活泼的首推“踩八卦”,也就是集体到另一村寨做客或举行大的祭祀活动的多人“踩堂舞”。如芦笙队到另一村寨做“芦笙客”,得先到寨中的鼓楼坪里表演,在进入鼓楼坪前芦笙已按序排列好,宾主共同在鼓楼坪齐奏同跳,这称为“踩堂”。
  每年的秋后,侗家山寨都将举办芦笙比赛。以一个村寨为东道主,邀来邻村赛芦笙。赛芦笙也是在村寨中的鼓楼坪上举行,先由客队吹三遍赛曲,主队也回吹三遍,看谁的声音洪亮,就算谁获得胜利;然后合吹三遍,以示团结友好。最后,举行芦笙舞表演。侗族的芦笙舞花样很多,各地也不大相同。并且每个芦笙队都有一二个精彩的舞蹈节目。这些舞蹈多是形象地刻划一些动物的动作,也有很多动作是从生产劳动中提炼出来的。
  对于侗族来说,吹奏芦笙不仅仅是娱乐,还是各种隆重场合中的礼仪性舞蹈,凡祭祖祭神、踩桥盛典、迎接贵宾、行年行月都要以芦笙为前导。在一些特别隆重的场合,周围几个村寨的芦笙队集合在一起,数百把上千把的芦笙聚于一堂,其声势之浩大,场面之壮观,声音之洪亮,十里外能闻,令人惊叹。

民情

悠悠侗寨 清纯乡情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侗族在独特的生活、生产条件下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民情。这些民俗风情是该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也是该民族共同的道德风貌、文化特点的集中表现。

“天人合一”的侗寨
  侗族人喜欢聚族而居,很少有单家独户的。侗寨大都建在平坝周围或靠水的缓坡上,住的地方总选有一条小河、一片稍稍平缓的地方。走进侗寨,迎来的是一幢幢用杉木而建的干栏式的木楼,高低错落,房屋大都根据地势而建,很少挖动山土,即便是建在斜上,也只稍加整修而已。木楼一般一家自成一栋,也有几栋连在一起,有走廊相连,不必下楼便可以走家串户了。侗寨里的道路也是别具特色,大路小巷都用青石板铺就,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通到每家每户的门前。步入侗家村寨,令人感觉到一种从未领略过的风光,登上木楼,使人感到从未有过的清新,舒适和惬意。

  侗族地区大的侗寨有很多,但最大的要数贵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920户,3800多人,人称侗族第一侗寨;较为有特点的当属湖南通道县的芋头古寨,被列为“国宝”。这座古寨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是侗寨建筑始建年代较早的村寨之一,古寨民居的选址以及建筑整体布局都具有其独特的侗族地区的地域特色。鳞次栉比的民居以“干栏式”为主,沿山脊、山谷的自然地势而建,形成独特的“山脊型”与“山谷型”布局模式,与其居住环境十分巧妙融于一体。古寨平日十分幽静,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模式、衣食自给与世无争的民族心理使古寨人生活在诗画般的理想境界里。

盛情的拦路酒
  “今天好,今天好,今天是个好日子,男女老少迎贵客,贵客来了没有什么来招待,唱首山歌敬客人……”
  侗寨集聚而居,临河沿溪,依山就势,山上古木参天,溪畔水车成群,幢幢木楼从山脚修到山腰。遇有客人进寨,侗民便在崎岖的山路上设置拦路酒,热情对客人唱拦路歌,劝客人喝拦路酒。这拦路酒,少则三五道,多则十多道,最后一道设在寨门口。寨门是座小巧玲珑的木楼,一对酒杯悬于门楼正中,两位身着盛装的村姑或是身穿古装的寨老,双手捧着酒杯,向来客一一敬酒,如果客人动手接杯,则那沉甸甸的一杯酒就属于你了。侗家自酿的糯米酒香气四溢,口感极好,便也有一定的度数,一大杯下去,劲挺大的。如喝不了这杯酒,那就得以歌对答,不然是不准进寨门的。
  进了寨门,过了风雨桥,寨里的石板坪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着盛装,唱着山歌,小伙子们跳起精犷豪放的芦笙舞在迎接远方来的客人。侗乡好客,好客的侗族人。

清香甜美的油茶
  油茶,是侗族人民喜爱的饮食。清香甘甜的油茶,提神醒脑,焕发精神,兼有祛除湿热,防治感冒、腹泻之效。它几乎成为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对于许多人来说,一日两次打油茶是少不了的。客至,好客的侗家人必用油茶招待。
  “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最为隆重的传统待客方式,无论哪村哪屯哪家,只要客人踏进门槛,侗家主妇就会立即打油茶,一碗、二碗、三碗地端送你的面前,倘若你能一掌托起,轻轻摇晃之后一饮而尽,主人就觉得你尊重他,看得起他,没有见外,心里十分高兴,自然,你也喜从茶中来一真正尝到“喝了三天嘴还香”的侗家风味。

酸咸可口的腌酸鱼
  侗族人特别爱吃腌制的家常菜,其中腌制的酸鱼是“侗家菜”中的珍品。好客的侗民们常常会用风味独特的侗家腌酸鱼来招待尊贵的客人,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一、两块,以表示“有吃有余”。
  酸鱼的腌制工艺分桶腌和坛腌。两种腌制方法相似,将鲜草鱼或鲤鱼洗净破开,去内脏,用盐腌三四天,使盐味浸入整条鱼体之中。浸盐之后,放进大木桶内。每放一层鱼,抹上糯米饭或甜酒糟,撒上炒黄豆粉,放上适量的辣椒粉。直到装满木桶,最后洒上一些度数较高的白酒,上面盖上毛桐阔叶,再用重石头将其压紧,使其与空气隔绝,一年之后方可食用。侗家用此法腌鱼可放数十年不变质,其鱼肉红润,酸咸可口香气袭人。桶腌的酸鱼常是一腌就是三、五年,有的甚至腌一、二十年的,是招待上宾或遇红白喜事时方可尝到的美味佳肴。坛腌制作,可放清水,坛盖口罩在水中,起到密封作用,上面不必压重石头,取用十分方便。

世上最长的合拢宴
  侗族的“合拢宴”别具一格,据说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宴席。侗家人特别好客,以前,侗家山寨来了一两个贵客,亲戚朋友都会邀客人到家里吃饭,可客人不可能一家家吃过,于是大家都从自家拿来最好的菜,合在一起来招待客人,这样不但主人都尽了心意,而且待客的氛围更为热烈。于是沿袭下来就成了现在的“合拢宴”。所以,到侗寨吃“合拢宴”可以说是受到侗家待客的一种最高礼仪了。40多米长的饭桌摆满了特色饭菜,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一声令下,大家起身,手挽着手,端起酒杯,面对面在主持人的吆喝下,围着长桌转三圈相互祝愿,相互问候,共饮三杯转转酒后,才回到自己的座位,在欢呼声中把酒吃完。
  吃“合拢宴”,男女都可入席。席间,主客双方可以相互敬酒,最活跃的要算席上的侗家阿哥阿妹,他们三五成群来到客人面前唱起敬酒歌。如果客人对不上来,就会被罚酒。有些客人想趁机下席,阿哥阿妹绝对不会放过,大家扯着客人的耳朵、捏着鼻子灌酒,硬是要让客人醉在侗乡才罢休。

夜不闭户的侗家
  依山傍水的侗寨内有着漂亮的干栏式的吊脚楼,吊脚楼通常为有三层,第一层用为堆放杂物、饲养家禽,二层是主要的活动场所,正间为堂屋,是平时做家务、姑娘纺织和热天乘凉的地方,右间是火堂灶间,平时吃饭,冬天取暖的场所。左间为老人或一家之主的年青夫妇的睡房,三楼是年轻人睡房和粮仓。在这里,你会发现无论主人是否在家,客人都可以自由出入,因为这里是没有一家是上锁的,你可随意进去看,大门小门都是不上锁的。想想这里的警察大概是世界上最清闲的了。
  侗族聚居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侗族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主要对象的交往方式,同时也决定了侗族社会村寨之间定期集体走访——又叫“作众客”的交往方式,不仅本村寨交往频繁,而且与邻村寨之间也交往频繁。正是在这种生活背景下,侗族人民素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困难相帮”的古朴意识和精神风貌,人们上山劳动或外出办事从不锁门,真可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爱鸟护鸟的侗族
  侗家人对百鸟十分敬重,有一种深挚的感情。
  侗家人对户外的鸟十分呵护,还家养多种观赏鸟,把小鸟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侗族爱鸟护鸟由来已久,侗族的原始图腾崇拜,其特定的图腾标示中就有仙鹤、金鸡、龙凤等,这些图腾标示如今还大量散见于侗家的鼓楼、风雨桥等公共建筑上。在大型的社交活动中,跳芦笙舞的笙手们都把家禽及鸟类的羽毛插在头上,扎在笙服的边沿作为装饰,他们把鸟看成是吉祥的化身。侗家还把爱鸟护鸟的行为规范写入自家的法律“侗款”之中,对用火枪打鸟、故意损坏鸟窝者以严惩。

  在侗家山寨,缘于爱鸟护鸟这一优良传统沿袭至今,小生灵得到保护,四季都是一片百鸟争鸣的热闹景象。在鸟语花香的氛围里生活,侗家的笙曲耶舞、琵琶俚歌得到长久滋润而保持新意无穷,纯情如蜜。

民间工艺

魅力非凡 民族工艺

  侗族的民间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本民族自身的特色。侗族群众为了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创造了很多种类的民族工艺品,保留最为完整的如服装、侗锦、银饰、雕刻等,这些工艺品实用为主、取材普通、朴实精美,极具民族特色。

极具地域特征的侗族服装
  侗族服饰因地域的不同,具有很大的差异。南部侗族地区的妇女服装分为穿裙和穿裤两种类型。穿裤子的妇女上衣多为大襟纽扣,右衽无领,长及膝盖,有的在袖口、襟边、裤脚加有花边。穿裙子是侗族妇女的传统习俗,参加一些重大活动她们还是改穿裙子。通道、三江、龙胜一带的妇女很多还穿式样十分古老的系带衣,上衣也不用什么装饰,内衬贴身胸围,下穿百褶短裙,裹绑腿,头系抹额。北部侗族地区的姑娘们穿着也是很有特点,用的布料为市面上常见的士林布,右衽无领衣,托肩滚边,用银珠大扣,上衣较长,衣袖短窄,腰系青色布带,下穿长裤,脚穿花布鞋,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结婚前多留长发,用红色毛线与长发结辫盘于头上;婚后则挽髻在脑后,头包对角头巾,婚前与婚后发式大不相同。

精美无比的侗家银饰
  银饰工艺在侗族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在侗人生活中是最为昂贵的饰品。家中有女孩,那这家人很早就为她陆续准备一套银首饰,以备出嫁,因为这是习俗中必备的嫁妆。这些必备的银饰中,包括银花冠、银钗、银梳子等,脖子上的项圈、项链,手上的手镯、戒子以及耳环等。

迷人的侗家绣品
  侗族服饰的针绣可谓一绝。姑娘们头上的花头巾、脚上穿的花绑腿、布鞋都绣有各种图案。据介绍,侗族姑娘的一件嫁衣用三个人得绣上一个月才能完工。侗族出席重大场合的盛装“礼服”,工艺之复杂是现代工业机器无法完成的,一件绣品得用上锁绣、平绣、打结绣、剪贴绣、编织绣等六、七种工艺才能完成。在侗乡,侗族妇女只要自己的女儿一出生,母亲就为她的服饰忙碌到女儿出嫁为止,耗尽了母亲十多二十年的心血。侗家姑娘衣服上所绣的图案有民族图腾龙凤、古杉、几何图形、花草等,衣服的襟边、袖口、裙子、头帕都是由美丽的绣锦、织锦图案装饰而成,这些无不凝聚着侗家妇女的聪明与才智。

巧夺天工的造型工艺
  侗族的民间造型工艺是十分有特色的。这些造型工艺品包括常见的雕塑、雕刻、编织、竹木制品等。侗家的编织品既是一件生活用品、劳动工具,同时是一件具有审美价值的精美工艺品。在这里,随处可见的编织品有竹篓、斗笠、菜篮、禽笼、鸟笼、竹席、藤篮、藤椅、草席、草鞋等,就连人们上山劳作蔸带中饭的饭盒也是也是用竹篾编成,精致到汤水不漏。这些编织品,图案有几何形,方格形、棱形等,颜色多以材料本色为主,有的涂上桐油,金黄油亮。雕刻工艺多见于建筑物上。侗家建筑,特别是公共建筑是很讲究雕刻、彩绘,窗棂、柱头、穿枋、栏杆大都会雕刻上花鸟虫鱼,传说中的人物,龙凤等图案,造型美观,风格古朴。石雕在寨边的水井,路碑,路栏等物件上体现。墓碑上的石雕是雕刻工艺的精华。竹木制作的工艺,常见于侗族乐器。如琵琶、牛腿琴、芦笙、侗笛等。

神圣壮观的鼓楼
  鼓楼是侗族独特的楼宇建筑形式,是民族建筑艺术的结晶,侗族文化的象征。它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它是侗家人采用上等的红芯杉木建造,不用一钉一铁,全用卯榫嵌合,飞檐重阁,层叠而上,最上层是尖顶,高入云霄。鼓楼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状。其建筑像宝塔又似楼阁。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柱头挂满金匾、对联。重檐下的丰富多彩的彩绘,有龙、凤、鱼、鸟、花草等图案,或装饰有双龙抢宝,丹风朝阳等浮雕,十分精美壮观。鼓楼重檐虽多,但一般实用的只有下面的两层,第二层设有牛皮大鼓,一旦有急事商议,便鸣鼓聚众。鼓楼下层设火堂,供冬季聚集时取暧。侗族现存最高的鼓楼当属广西三江县的三江鼓楼,共有27层,楼高47米之高,从下往上看,没见过鼓楼的人可以想象一下上海金茂君悦从下往上看的感觉。侗家劳动之余则聚集于鼓楼,听民间歌手弹琵琶唱歌,谈古道今。逢年过节,这里就更热闹了,青年们在这里相聚吹芦笙,唱山歌。



精巧别致的风雨桥
  侗族多依山傍水而居,村寨多修在河溪两旁,因此,侗寨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桥梁,如石板桥、石拱桥、风雨桥等,其中风雨桥精巧别致,极富民族特点。
  风雨桥是长廊式木桥,因桥上建有廊、亭,桥栏边有长椅,既可行人,又可坐卧小憩,还可避风雨遮日晒,故此得名。也有的称之为“花桥”、“福桥”等。大型风雨桥多以大青石砌桥墩,墩上多采用托架简梁式结构,用大圆木穿榫叠架为梁,逐层挑出,再加梁面,以增大桥孔跨度。桥墩上建亭阁,以增加桥的美观度和跨梁两端的重量,加强桥身牢固度。亭阁多为五重檐、四角或六角攒尖式或宫殿形,集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于一身。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