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郑多金:廊桥孤匠
作者:福建日报  文章来源:福建日报  点击数5445  更新时间:2006/3/6 13:49:51  文章录入:还傻  责任编辑:还傻

阅读提示

    ●全国现存木拱廊桥不到130座,寿宁发现保护完整的木拱廊桥就有19座,浙江泰顺有6座

    ●《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著作者、著名桥梁史专家唐寰澄称寿宁为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

    ●寿宁木拱廊桥制作工艺已列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

    ●国内能主墨建造木拱廊桥的师傅目前尚健在的郑多金,他一生参与建造过11座廊桥

    

    59年前,一个精壮的山村小伙子为了生计随父走南闯北学习造桥技艺,开始了大半生与桥为伴的生涯。半个多世纪以来,他走遍千山万水,尝尽酸甜苦辣,练就了一身造桥绝艺,也见证了一段历史文化的兴衰传承。垂暮之年的他已成为国内目前尚健在的唯一能独立主持建造木拱廊桥的民间匠人,栉风沐雨、沉寂于荒郊僻野如今依然成为绝佳景致的寿宁木拱廊桥,成了老人至今挥之不去的牵挂与惆怅。老人与桥,在逝水岁月中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A.两座古廊桥的新生

    朔风阵阵,寒气袭人,正是冬天里最冷的时刻。79岁的郑多金老人却是一脸乐呵,频繁往返于工地与驻地之间。时隔39年,身怀造桥绝艺的他再次有了用武之地。因省重点工程寿宁牛头山水电站建设,张坑、长濑溪两座木拱廊桥需异地迁建,终让郑多金老人圆了在有生之年再次建桥传艺的夙愿。

    沿着寿(宁)政(和)古道西行,在寿宁县芹洋乡张坑村西南约1公里处的修竹溪上,飞架着气势如虹的张坑古桥。该桥建于清道光八年,曾是当地人进城和寿宁西进闽北的必经之路,1954年寿宁县人民政府组织修缮保存至今。桥长40米,宽5米,拱跨33.4米,南北走向,17开间,72柱,上覆双坡顶。桥中梁上墨书捐款人、建桥工匠等丰富的人文资料,桥下有原桥墩孔,直径大者80厘米,小者20厘米,南面桥堍建在岩石上,北面桥堍用河卵石砌筑,历经上百年丝毫无损。

    1月22日,记者在张坑桥拆除工地上看到,郑多金老人正忙着指导工人们搭建桥架,准备拆桥。寂静了多年的河谷又开始喧嚣。郑多金老人像是回到了当年,那一幅幅忙活热闹的场景又在心里如浪翻腾,当年的豪气在挥动的手势中依然清晰可寻。

    穿过悠长的桥廊,郑多金老人留神驻足的是古廊桥上的每个结构细节,历经风雨依然牢固的拱结构犹让他津津乐道。偶有工间小歇,郑多金老人会点上一根烟,凝神思索,目光在烟雾中渐渐远去,像是穿越了时空……

    同样将获得新生的还有位于芹洋乡长濑溪村上游约1公里处的长濑溪古廊桥。于清道光九年建成的长濑溪桥与张坑桥同在一条溪流上,合称 姊妹桥 。这对曾在修竹溪上一展身姿斗妍比美的“姊妹桥”,在寿政古道上留下了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农作的乡邻、赶考的举子、忙碌的商贾、离乡的游子无不在此驻足停留,淡忘了辛酸愁苦,留下了踌躇希望,也留下了一桥的故事。村里的黄大爷说:“小时候常在桥里听大人讲故事。老人们说,一块桥板就有一个故事,说也说不完。”

    黄大爷已胡须花白,“姊妹桥”也到了垂暮之年。

    2002年,牛头山电站开工建设后,寿宁县政府及文物保护部门与电站业主进行了磋商,由业主出资100万元对张坑、长濑溪两座古廊桥进行拆迁重建,尊重乡民意见新桥址选在电站库区附近,以保护原有景观。2005年底电站水库下闸蓄水后,两桥的迁建由规划走向了正式实施。

    新年伊始,由当地群众组织的古廊桥迁建工程拉开了序幕。郑多金被请到了拆建廊桥工地帮忙,他带上几位曾经与他一同走南闯北的老兄弟和将接他衣钵的弟弟郑多雄一头扎进深山,重圆造桥梦。

    两座古廊桥走向新生的过程很可能将是郑多金完整传授木拱廊桥造桥技艺的最后机会。

    B.木拱廊桥的最后一名巧匠

    当时在中原地区盛行的虹桥结构怎么会在闽浙交界地区的寿宁深山里出现?科学史界的说法是在宋室南渡后,有着先进技术的工匠随之南下,把虹桥的技术带到了东南。但最近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据浙江泰顺《分疆录》中对三条桥整修时发现有“贞观”年号旧瓦的记载,认定闽浙木拱桥的历史比虹桥更悠久。这成了悬在专家、学者们心头的一个谜。

    廊桥“孤匠”郑多金成了专家、学者们考证廊桥技术传承和造桥历史的宝贵信息资源。从他的师承脉络中可以追寻到廊桥技术在寿宁民间流传延续的轨迹,寿宁工匠建造木拱廊桥的历史可上溯200多年。

    据有关专家考证,在国内能造桥的师傅很多,但能主墨建造木拱廊桥的师傅目前尚健在的唯独郑多金一人,他因此被称为廊桥“孤匠”。

    郑多金1927年出生于寿宁县坑底乡东山楼村,其父郑惠福是坑底乡一带有名的木匠师傅,盖房手艺祖上相传,一生主持盖过86座房子,却不懂造桥。同村祖传建造木拱廊桥的匠师徐泽长出生于建造木拱廊桥世家,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是著名造桥师傅。徐泽长的曾祖父原是浙江省泰顺县人,因犯事逃难,举家迁到寿宁县坑底乡东山楼村居住,为生计所迫到当地一廊桥建造工地做杂工。他祖父殷勤侍奉造桥师傅,吃苦卖力干活,终得寿宁主墨桥匠信任被收为徒,学得造桥绝活,此后世代相传。到徐泽长这一代因终身未娶,致使徐家无人继承造桥技术。徐泽长与郑惠福相处过,了解他的为人,选定了他为其衣钵传人。

    1923年,郑惠福按当地习俗拜了师,学习造桥技术,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造桥之旅。浙江省景宁县的大赤坛桥便是郑惠福跟徐泽长学习建造的第一座木拱廊桥。1950年,郑惠福师傅主持建造了寿宁县刘坪大桥,这是他主墨建造的第一座廊桥。郑多金19岁就跟随父亲四处奔走,造于1963年的福安潭头镇潭溪桥,就是由父子俩共同造的,至今桥内梁上还墨书“寿邑东山楼村木匠郑惠福、郑多金”。

    建造廊桥不但要求工艺精细,而且危险艰苦,造桥艺人为桥受伤甚至殒命的,不在少数。建造泰顺县双神桥(现已毁)到了工程扫尾时,正是傍晚时分,想着即将大功告成,大家都很高兴。就在钉最后几块挡风板时,伙夫吴师傅叫一工人师傅帮拿木柴,工人师傅不慎摔落,把正在下层钉最后几块挡风板的吴忠汉师傅撞到溪里摔死了,哭声震动了整个河谷,也永远留在了郑多金的记忆深处。此后,郑多金常利用晚上时间摸索造桥的窍门,用树枝反复建造桥模。郑多金和父亲一起修建了11座廊桥,寿宁县的红军桥、单桥、溪南桥、刘坪桥、布罗林桥、鸾峰桥、九岭溪桥、弄桥,浙江泰顺的柿洋桥、福家洋桥等廊桥,都留下了郑氏父子的墨迹。郑家父子仗着一手绝活,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造桥巧匠。

    1967年,当平溪乡杨溪头村的董事们来请郑老父子建造杨溪头大桥时,郑惠福慎重地对郑多金说:“多金,你再不独立建造一座廊桥,以后也许就没有机会建廊桥了。”于是,郑多金于1967年主持建造了杨溪头桥。这座桥是在父亲指点下,郑多金主墨建造的第一座木拱廊桥,也是他修建的最后一座廊桥。据有关专家称,该桥是中国最后造的木拱廊桥。这以后,浙闽山区纷纷铺盖公路桥,木拱廊桥悄悄退出历史舞台。当年40岁的郑多金造下杨溪头大桥后,已封墨至今,虽然后来还多次被雇请帮忙修缮廊桥,但身怀绝技的他从此找不到主持造桥的机会。眼见绝技的湮没,郑多金只能敝帚自珍,两个儿子也就不再学习“过时”的木拱廊桥建造技术。

    如今,谈起造桥经历,郑多金感慨万千。他这一生与桥结下了不解之缘,就连他的婚姻也与廊桥有缘。在建造寿宁县凤阳乡的弄桥时,帮助煮饭的伙夫看郑多金老实、稳重,又有一身手艺,着意把自己18岁的女儿许配给他。郑多金25岁时与伙夫的女儿结婚完成了人生大事,至今两老还相濡以沫。

    现在,郑多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建桥技术的延续问题。近年来,随着廊桥文化的挖掘,他原本平静的晚年变得忙碌而充实,经常会面省内外闻讯前来拜访的专家、学者,还组织了郑多雄、吴增余、吴元明、杨金寿等人学习造桥技术,好在自己终老之前把造桥技术传下去,对后人有个交代。

    随着省重点工程牛头水库大坝下闸蓄水,横卧在长溪河上的张坑桥、长赖溪桥将被迁移再建,郑多金对此十分高兴。虽然包工头按工时给他计工资很不划算,但他还是欣然前往,“因为弟子们毕竟有了造桥的实践机会了!”

    今后,还有多少机会造桥,郑多金不敢有更多期望。“现在经常做梦与父亲一起在深山峡谷架桥,桥没架成,天就亮了。”郑多金像是在说着梦话。

    C.湮没在乡间的文明片断

    黄道吉日,残阳如血。初冬时节,在闽浙边界西北部的一条河谷中,一场庄严的祭河仪式正在举行。牲果齐备,清香高烧,建桥董事、缘首、桥匠举香过顶,虔诚祷告。在法师的念念有词中,工头手起刀落,全羊全猪顿时血染山溪……

    郑多金老人记忆中的祭河是造桥过程中世代相传、庄严神圣的仪式。

    这样的祭祀场景对桥匠们来说,是道不可或缺的程序。他们对乡俗的依恋已融为平淡生活的一部分,或许也成了他们所景仰的一种图腾文化。

    如果不是文物工作者的执著追寻挖掘,寿宁木拱廊桥恐怕很难走出乡间,其人文历史文化价值也将湮没于荒山僻野。

    木拱廊桥也叫贯木拱风雨桥,它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是中国传统木构桥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载:“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它的重要文物、旅游价值和科技、文化内涵,正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寿宁县的木拱廊桥,不仅与《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结构相似,技术相同,而且还有所发展创造,在桥上加盖“桥屋”,如桥似厝,成为桥屋一体的独特建筑创意。

    北宋名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所绘横跨汴水两岸的那座虹桥与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泉州的万安桥、广东梅县的广济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其他三座桥梁至今仍保存于世,而汴水虹桥却只留在了古画卷中。后来据说这种造桥技术失传了,这种木桥也神秘地消失了。20世纪70年代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编写《中国古桥技术史》,专家们在考察中发现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技术在闽浙大地重现,这无异于在闽浙大地上发掘出了一座中国古代桥梁科学技术史的“侏罗纪公园”,尘封了900多年的虹桥结构重见天日。

    寿宁现存的木拱廊桥共有19座。据有关专家考证,全国现存木拱廊桥不到130座,且大量分布于闽东北和浙西南两地。寿宁木拱廊桥从数量上讲,是现已发现的全国数量最多的县市。从建造的年代序列上讲最齐,从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至中华民国,乃至解放后建造的,这在全国极为罕见。寿宁的木拱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从廊桥中挖掘出来的人文历史与民俗文化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话题。

    郑多金老人思维已有些迟钝,但回忆起建桥时种种民俗细节依然井井有条。他对当年建造廊桥的往事仍记忆犹新。

    建造廊桥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远远超出民房的建造价值。从奠基、动工、架马、丈槁、上梁等,要精心挑选十七课吉日。如此重视吉日,其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桥梁工程的顺利进展。而上栋梁是建桥过程一个最隆重的环节。造桥木匠师傅诚心诚意淋浴净身,虔诚地拜祭先师鲁班。在良辰来临时刻,廊桥正中央内外摆上两张桌子,一张放廊桥栋梁,另一张摆上全羊、全猪及酒菜等供品,请梁、劝梁、上梁程序严格,一丝不苟。

    廊桥建成后不仅成为人们交通往来、驻足休息、交易沟通的场所,还常常成为乡民祭祀祈福的场所。神秘的民俗,独特的结构,明了的技艺传承,引起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这一段湮没在乡间的文明片断重新焕发出其艺术魅力。2001年,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组赴闽浙两地拍摄专题片《虹桥寻踪》,慕名拜访郑多金,并准备了木料,在坑底乡的小东桥不远处,请老人现场搭制木拱廊桥,后在央视热播。

    由于寿宁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具有重要工程技术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木拱廊桥一度养在深闺,不为多数人所认识。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后至今这种木拱桥已被毁22座。值得欣慰的是,寿宁县政府已先后将现存的19座木拱桥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并规划发展人文旅游,使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相得益彰。

    令人担忧的是,廊桥“孤匠”郑多金已年近八旬,造桥技艺的传承成了当务之急。郑多金坦言:自己年事已高,身体状况堪忧,眼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有生之年重圆造桥梦,向后辈展示真正的绝活和窍门,好让古廊桥建造绝技源远流长,为中国传统工艺界留下一份宝贵的遗产。(刘益清、叶家坤、周城) 

郑多金对着廊桥模型,和徒弟们一起认真研究起来。(关建东 摄)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