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刘宅桥,可以延着刘宅村柳树垂荫的村巷行走,有诗《柳巷春风》云:“柳荫苍翠挺乔林,声动天风理舜琴。彻耳可人清绝处,又闻玄鹤和松音。”穿过这狭长而且有些曲折的村巷,绕过刘氏宗祠高大的外墙,仙洞虹桥兀然而现,矗立在村落水口。据《魁峰高阳刘氏洞下桥记》载,仙洞虹桥始建于明朝,“一为高阳本境风水之系,一为往来负任担荷之便,一为经商过客休息之所,一为秋七迎福康乐之会。”由此可见,仙洞虹桥同时起到交通、风水、路亭、宫庙等方面的功用。 始建于明朝的仙洞虹桥由于“年序悠久,倾颓有时,于乾隆五年间桥将朽矣。风水之重,通衢之要。高阳刘大滨公嗣孙新田,目击有感而心伤。”(《魁峰高阳刘氏洞下桥记》)于是在乾隆五年(1740),刘新田率众捐银重建,“架虹接渡,仍复如故”。族人说,仙洞虹桥在乾隆年间重建是按明朝风格进行的。所以,重建后仙洞虹格虽然细部构作比较简单,实具明式建筑风格。为什么明朝的建筑就比不上清朝的富丽堂皇呢?其实,很多朝代对建筑式样都有严格的要求,并不是完全可以按照主人的意愿建造的,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条文规定的影响。如《明史·舆服志》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斗拱,及绘藻井,惟楼居重檐不禁……”。从这段记载中就可以看出,在明代,朝廷对建筑式样做法明文规定得很严。(泰顺文博馆 薛一泉 撰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