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洛克 孤独的中国西南之旅 | ||||
作者:晋永权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点击数1786 更新时间:2005/12/26 23:47:43 文章录入:还傻 责任编辑:还傻 | ||||
|
||||
到中国西南地区旅行,很多人都在有意无意地寻找着约瑟夫.洛克的足迹;但在另一方面,洛克又是一个被忽视的、有多重学术价值的旅行家,他所拍摄的大量中国西南照片,甚至没有引起中国人的足够重视。
1922年,一个名叫约瑟夫·洛克(JosephF·Rock1884~1962)美国人到达中国西南旅行,他以云南丽江为中心,在那里度过了27年时光。 从植物学调查到对纳西族宗教、文化、语言的研究,洛克不停地研究、拍摄了中国西南的状态,为那一阶段这一地域留下了全景式的图像历史。他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所撰写的文章及拍摄的照片,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准。可以说,洛克的这项工作及达到的水平时至今日都无人能够超越。 其学术成就——对纳西人的研究,早已为世人瞩目,但他的摄影实践却没有被我们多数人理解,他所拍摄的大量中国西南照片,甚至没有引起中国人的足够重视。 美国纽约摄影国际中心所编撰的《ICP摄影百科全书》,号称“摄影专业大型辞书”,摄影史上不同时期的重要人物几乎尽揽其中,书中所列举的美国人更是多如牛毛,但惟独没有洛克。 这样一来,洛克真的成了摄影史上名副其实的“失踪者”。 当然,研究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人一定会遭遇洛克。毕竟他为这本杂志作过整整一期的内容。在这本一向对稿件要求十分严苛的国际知名杂志的历史上十分少见。 美国摄影评论的一支健笔、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丛书部主编莉雅·宝达威瓦女士,在其所著《国家地理杂志百年摄影经典》中对洛克有如下描述,给我们展示了洛克这样的形象: 集探险家、科学家、摄影记者于一身的早期代表人物洛克,有时为了出一次任务,会一口气消失好几年。常常,大家会以为这个人已经丢了,他却还在青藏高原探险拍照,勘探地形。他收集了好几千种动植物标本,旅途上的奇遇,曾经填满了整整一期的《国家地理》。 洛克曾被土匪围困在一座摆满棺材的寺庙中,也曾漂着吹胀的羊皮袋逃亡过河,诸如此类的故事,让读者读得津津有味。他独来独往,脾气古怪,旅行的时候也要讲格调,行囊中带着唱机、歌剧唱片、上等瓷器、桌巾、费奇牌折叠式浴缸,还有一套正式的西装、衬衫、领带,作为会晤村落或部族领袖时用。奥地利血统的洛克,只吃奥地利菜,在煤炭炉上烹饪。他在旅行间寄回来的照片,为这个未知且相当上镜头的地域,在地理和文化上提供了相当独特的视角。 S·B·萨顿等人在洛克所著《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洛克的摄影工作: 洛克永不休息。他没结过婚,从未使自己卷入儿女情长的纠缠里去(这可能会严重约束他的工作)。这种孤寂是不是造成他无休止的进行旅行探险活动的真正原因还是一个谜。无论如何,洛克是孤独的,但他也是自由的。他能在中国西部荒原中持续工作大约两年时光,然后,他会找出各种借口回到西方,例如要组建一个考察队而向总部要求新的装备;或为研究的需要,他要求到一个巴黎的图书馆去查阅资料等等。他幻想到西方狼吞虎咽“饱餐”那些歌剧,住在想像中的高级饭店。真的,他常去餐厅享用法国式高级菜肴,去参加公共集会,并成了最具吸引力的明星人物;当然,在那儿,没人会把他看成是一位外国王子。尽管如此,他从未感到过自信和自由。几个月后,他开始抱怨这种“文明的超越”,并赶紧回到他称为“简朴生活”的地方,继续他在中国西部的探险生涯,他可以几个月地呆在山地帐篷里。如果问他:“家在何方?”他会说:“我没有家。”实际上,他确实需要一个固定的邮址和存放他的那些宝贝标本以及其他东西的地方。 从手头这本厚厚的、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一书中,甚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来: 洛克对中国西南的研究拍摄,其成就,并不低于爱德温·S·柯蒂斯(EdwinS-Curtis)倾心30年对北美印第安人的拍摄。作为植物学家及人类学家,洛克所展示的拍摄对象绝少有矫饰及做作的成分,他的严谨似乎到了刻板的地步,他的图片是直率的、尊重人的和诚实的。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